美文网首页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9:29 被阅读0次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如果能变革进一步,就能成为鲁国;鲁国如果能变革进一步,就是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当时齐强鲁弱。而且在孔子之前一百年,齐国还是春秋五霸齐桓公的时代,管仲为相,齐国大治。鲁国呢,公室衰弱,权臣用事,国力远不如齐国。

    但孔子仍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因为管仲行的是霸道,不是王道,一心只要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而不去致力于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的建设。

    鲁国呢,虽然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如齐国,但周公的遗风还在,民风仁厚,人们还能重礼教,崇信义。人们没那么富裕,但也还小康升平。所以孔子认为,鲁国如果再进一步,就能回到周公的理想社会,由小康升平,进入太平社会、大同社会。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们讲的儒家思想的智和仁各有什么特点,叫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要直接读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可以,只是把意思改了。智者就像水一样,仁者的像山一样,其实都是可以的。看昨天秋艳的反馈特别特别好,简直像散文诗一样,给秋艳点个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雍也篇的第24章。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齐国如果能够变革,进一步向好的方向来发展,那么就可以达到鲁国现在的水平和境界。鲁国如果能够再向前发展一下,就会变成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我相信听了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表示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是有社会背景的,先和大家说说社会背景。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结果失去了民心。

    这个时候,西周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先后起兵去讨伐商纣王,就很快就拿下了天下。

    取得天下的大功臣里面,其中之一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关于姜子牙这个人是个神奇人物。

    他72岁,垂钓于渭水之滨,直钩钓鱼,有人问他说,你没有勾子,只用针,不弯钩,能钓着鱼吗?他就说了一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结果周文王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觉得这个人不简单,也屡屡佩服于姜太公有一定的贤名,就去拜访他。一交谈,深为佩服,直接折服了。

    还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挺有意思的。说姜太公让他拉辇,当时交通工具,让周文王亲自拉撵,结果周文王那会确实想求贤若渴,就像刘备请诸葛亮似的三顾茅庐,真的就拉起了辇,走了多少步呢?

    走了400多步,休息一下,然后又走了400来步,一共走了880步,后来姜太公说,周朝的天下,能坐江山天下的时间已经知道了,那就是多少呢?880年。

    有点神话传说啊,808年。

    他72岁出山,一直活到139岁,一直是辅佐周朝,从周文王,后来周武王,后来周成王,后来一直到周康王,一连辅佐了好几代君王,姜子牙和周公旦,那是一文一武,赫赫有名的人物。

    传说姜子牙封神,现在中国的各种神仙都是他封的,不过这是小说,但是他却被分封却是真的。

    周朝建立以后就分封天下,他的家人以及功臣都被分封在各地,当时各个诸侯国就是这么来的。

    姜太公因为巨大的功劳被封在齐国,周公被封在鲁国。

    那个时候齐国属于东夷之地,比较贫穷,比较落后,都城就是现在临淄一带,鲁国相对靠近中原,属于比较富庶的。

    但是姜太公这个人不但是个武圣人,后来被尊称为武圣人,武圣人不是关羽。再早是姜太公,兵家之祖,知道吗?这个人非常不简单。

    他到了齐国以后用心治理,先兴盐业,办商业,很快让齐国由贫变富,由小国变大国。

    到后来管仲的时候又制定了经济政策,发展商业,制盐业等等。

    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从那以后到孔子100来年,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鼎盛。

    说完了七国,咱再讲一讲鲁国。

    鲁国是周公旦,周公的封地。他由于身负重任一直在辅佐周成王,所以说他这个封地谁去接任了呢?谁去做官的呢,是他的儿子伯禽。

    伯禽这个人很有父亲的风范,在鲁国治理的也是相当的好,使得鲁国和齐国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最好的地方。

    特别是鲁国,因为有周公这个圣人,整个风尚一直保存的是比较好的。

    再接着往下讲故事啊。

    姜子牙,刚开始开国的时候是亲自去的,在齐国发展经济,做的不错。他过了几年就去到中央朝廷来朝拜,见周王,因为毕竟是大功臣。

    周公就问姜子牙,齐国治理的怎么样?太公回答说: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此霸者之迹也。周公说::“太公之泽及五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尊敬贤者,善于发掘人才,不因为我和你关系近而用。尊贤,就先重用有才德的人,先远后近,先义后仁。

    周公说你的政治遗产,可以泽及后代五世。

    又过了两年,儿子伯禽也来朝拜,周公也问他:鲁国治理的怎么样了?伯禽回答说:“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此王者之迹也。”周公说:“鲁之泽及十世。”

    伯禽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亲亲,先亲近亲近的人,身边的人,就像我们以前讲过,说你一个人爱人先爱谁,先爱自己。你自己都不爱,能爱别人吗?然后爱父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及朋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为我尊敬自己的老人,我孝顺自己的老人,这是做了自己的本分,然后觉得不但自己的老人要孝敬,其他的老人我也要对他好,有近远这个关系。

    先实行仁,再实行义,仁为先,义为后。

    姜太公先义后仁,实用主义为先。叫什么?不管你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就是说,姜太公是崇贤任能的更功利一些,而伯禽是更加关注人性的,这里有一个仁和义的区别。

    ❤️这里说说仁和义先后次序的区别,如果碰到问题了,到底应该先仁呢还是先义呢?

    其实义往往会被借用,就是多少罪恶,假国家民族大义之名进行,姜太公就是行这样的大义,富国强兵,碾碎几个作为成本代价的家庭,是不在话下的。

    伯禽先仁后义,爱自己的家庭亲人第一,再大的义需要牺牲自己的亲人,你总不愿意吧??

    有的人说,我们可以仁义并行,如果能,当然要仁义。

    因为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但是往往当仁和义面临冲突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先后次序了。

    就像孟子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怎么办?舍鱼而取熊掌,以你的价值观,你是要鱼,还是熊掌,你总得选一个。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可以给大家做形象的说明,说:我们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前者可以理解为仁,后者可以理解为义。

    大家看一看,能不能做到!

    如果说我们绝不冤枉一个好人,怎么样才能做到啊?

    唯一的路径就是放过一些坏人,大多数的国家的司法都是这样,因为你不想冤枉好人嘛!有很多人打个擦边球就过去了,就不能太严了,这也卡那也卡,你会发现都是坏人,那这所谓的坏人里面有多少好人呢?为了不让别人冤枉,只能宽松一点。

    反之,如果你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这是坏的,那是坏的,这里面你肯定会冤枉很多好人,这样才能接近目标,而且也做不到。

    华杉讲了一句话,叫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说这句话就非常客观,说实话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方法就是做好准备,错杀一千个好人。这就是先义后仁,你会发现它实际上也不仁。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民国时期,国民党发动政变,要抓共产党员的时候,蒋介石下了一个命令,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有一定的残酷性。

    在这里,反而倒成了好事了,只能说是辩证的来看。

    华杉在这里说,其实仁义是有志次序的,要先仁后义,不要先义后仁。仁放在先,义放在后。

    讲了半天故事,说了半天理,我们再回到主题。就是齐国当时强,鲁国当时相对比较弱。

    齐国还是属于比较正常的,诸侯当政,臣子都信服于他,属于家长是有权利的。而鲁国国君已经没有权利了,被权臣架空了,权力都落在三桓手里面。

    按说这种时候应该说齐国要发达,鲁国要向齐国学习。怎么孔子说齐国还要向鲁国来学习呢?这是让人费解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啊?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孔子说过,管仲虽然说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做了很大事,他也很佩服管仲,但是管仲之器小哉,没有在富国强兵的同时,好好的实行仁义大道,没有像孔子这样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让国家整体达到那种太平盛世的状态。

    而鲁国虽然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如齐国,但是周公的遗风还在,周公是鲁国孔子崇敬的圣人,就像我们崇敬孔子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国家虽然说权臣当道,但是民风仁厚,还能够重礼教,讲信义,人民虽然没那么富裕,但是还是小康生平。

    所以说,如果齐国能变一变的话,做一下改革,更加崇尚礼仪,是可以达到鲁国的状态。其实不是现在,是鲁国当初的时候,那种境界,就像刚开始刚分封,伯禽见周王的那个状态。

    而鲁国现在如果能够在改革变一变的话,实行先王之道,就可以回到周公之后的理想社会,由小康升平,进入太平社会,大同社会。

    其实这是孔子的一句感慨,因为他知道以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其实也是在仰天长叹,如果我要是管仲那个角色就好啦,我有当时周公或者说姜太公那样的机会就好了,我也能施展,达到我所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可惜啊,可惜!

    好了,时间到了,关于这一章的解读就到这里了,大家记住就好了,在孔子的心中一直想恢复先王礼制,想实现小康社会乃至大同社会。

    明天早上六点半,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jn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