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年前开始第一次接触微信不久,某个周末,和老友学文一家相约去班芙泡温泉。游兴高昂至黄昏,就近于班芙小镇享用晚餐。刚坐下不多久,学文就很兴奋的告诉我,“我读你的微信了,写得真好,你正儿八经赶紧多写”。 听到学文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我虽然佯装谦虚,其实由衷的觉得美。出国后,一直致力于如何提供英文写作,离开中文写作十几个春秋以后,学文朴实的话语再次让我感受到中文能带来的于己于人的那种愉悦。时光如梭,距离那次温泉之行匆匆两年过去了,这期间有很多想要写的,却一直归于这样那样的借口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落笔。这几日正值儿子冰球第一季训练接近尾声,想着也许是一个恰当的题目来开始,即没有那些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惆怅,也没有那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豪情。作为生活的随笔感受,这个话题刚刚好可以借来做个开篇。
去年夏天,决定把三岁多的儿子,敦,送到冰球俱乐部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和跟风,最主要原因是想通过体育运动让他锻炼身体,改善一下弱不经风的体质。其次,就是帮他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希望通过运动带来的历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力,和对凡事积极乐观的态度。作为一枚冰球门外汉,报名之前,我特意先咨询了教练关于滑冰基础的问题,教练的建议是边学冰球,边学滑冰。到赛季末,孩子自然学会滑冰了。对于这个建议,我没有考虑太多,随即给滑冰零基础的敦报了名。时隔半年,今天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是胆大乐观,有些忽视了孩子是否有这样的接受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条冰球之旅没有走得像理想中的那样顺当,但却收获了与大多数人不那么相同一段经历。
我们苦难的冰球第一季第一天的训练,敦是教练抱着滑进冰场中心的,教练把他放在冰上一松手,他就扑通一下摔倒了,在冰上站立这样的基本技能他也完全做不到。这第一节课,他基本就是在冰上打滚和试图挣扎从冰上爬起来这样反反复复的动作之间渡过的。这节课无论对于他还是我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心理上极大的考验。小人儿并不知道,其实他在冰上“摸爬滚打”一个小时,我也一直站在场外某个不起眼又不会被他发现的角落张望了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过得异于常态的漫长。他摔倒爬不起来,我巴不得冲上去扶他一把,他不知所措茫然的坐在冰上,我恨不得马上过去开导鼓励他两句;看着他时而包含泪水的眼神,时而紧锁的小眉头,我都想立即拥他入怀抱。然而,知他莫如我,我明白在这场“斗争”中如果我先缴械投降,对于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来说,失去了妈妈给他的心理上的庇护,他将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冰场,他再也不会去碰冰球,并且还会用一大堆的理由来维护他那小小的面子。虽然,同一个队上的有其他几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滑冰零基础的情况,但生性敏感的敦明显对自己第一天的表现非常的不满意,对冰球这个运动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印象,心理上也有些的排斥。接下来的每周,他都一直抱怨再也不愿意去打球了,每次都是极不情愿的被拖去参加训练。每次训练,也显得得非常不开心,经常半小时左右,就一直朝场外张望,希望我能早点把他接走。看着敦的焦虑似乎越演越烈,我的心情也很矛盾,矛盾纠结着是不是应该把他换去先学滑冰。经过反反复复的考虑,我和敦爸最终还是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冰球课上接受考验。然而,这个考验,我们会和他一起来面对。
除了平时凑热闹的偶尔看这么几场球以外,对于冰球这项运动,我完全瞎子摸象,可以归纳为摸来摸去就算摸到象鼻子都还以为是象尾巴的那一类。但猜不到象鼻子,并不妨碍我去摸一摸象耳朵,无论这运动对于我来说多么陌生,至少有一点我是可以帮助儿子的,那就是教他滑冰。于是,我们就这样,一周一次,坚持带他一起去公共冰场溜冰。每一次也都不马虎,除了公共冰场不允许用冰球杆而外,头盔,衣服,和其他所有装备从上至下都和他平时训练时一模一样。最开始的几周比较艰难,从学站,学走,学怎么站起来花了不少时间。每当我俩步履蹒跚,大手牵着小手在冰上行走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一步一步教他学步的那些岁月。
我们苦难的冰球第一季成长,是一件愉快,却也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憧憬着未知,却也为未知所累。常常付出了就希望有收获,碰到困境无法前行的时候,难免惆怅和恐慌。有时,我也忍不住的问自己,花了参加俱乐部的学费,让孩子遭了点罪,让他和我都揪了心还流了泪,教他滑冰占去我宝贵的周末,这费钱费时换来的“苦”到底值还是不值?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我们对完全來自外界的厄运可以容忍,但由自己的个性导致的苦难却无非承受。只因运道可以改变,个性却难改变”。面对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苦中学不会思考,学不会改变,那所有受的苦就真的都变成“自讨苦吃”和“咎由自取”了。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学会任何技能都是次要,最有价值的是在习得这些技能的旅程中,所收获的那份心得和被磨练的意志。在这个凡事求速成的时代,很多人问,如果可以一世安枕无忧,我们为何还需要被磨练?那到底什么算“安枕无忧”?父母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就算自己再不济,靠着祖宗基业一辈子不愁吃穿,口袋里还有花不光的零花钱,这算不算安枕无忧?从简单物质需求来说,这绝对算。如果吃饱穿暖是人类唯一的欲望,那“磨练”是个什么鬼?一脚把他踢开,让他滚。但可悲的是,我们还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之不得,冤家路窄。除非生而为圣人,凡人一世没有经历苦难所磨练的坚毅,没有厚着脸皮笑看人生的勇气,那人生就真的只剩下了苦和短。给孩子创造一份与物质诉求无关的“苦差事”,我并不想把它夸大为类似精神财富这样的壮语,我宁愿把这种给予视为对孩子生而为人的尊重,帮助他们心安理得的与这个世界的融合,对抗和妥协。
我们苦难的冰球第一季再回到我们的故事。周复一周,月复一月,敦的滑冰技巧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最值得欣慰的是他开始不再排斥这项运动,开始慢慢尝试接受和参与每一次的训练。敦一点一滴的进步让我的心理负担也慢慢释放,每周看他训练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迷妹般的盼望和享受。上周是本赛季的最后一次训练,离开球场的时候,敦忽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我开始喜欢打冰球了,真希望这不是最后一节课。”
佛说,“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份苦难是自找的也好,人生本苦也罢,我的这段心路历程有你陪伴,你的成长有我相随,轮回中我们潇潇洒洒,又奈何那寂静涅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