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凤州老宅,用小推车运了多半天的墙土,晚饭后我和父亲到凤州老街闲转。
天气阴冷,雨似乎挂在天上,出了凤州东关,一座豪华的别墅呈现眼前。
据说别墅是一位华侨修建的,华侨是我们凤州人,他在苇子坪村修建了长青书苑,还在别墅旁捐建了一座古城书屋。
出了凤州城,就到了凤州桥头,这里有航天广场。因为一出铁路桥,就是红光沟。红光沟是过去航天工业部的067基地,过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都是在这里制造的。
透过密密匝匝的竹林,我蓦然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石碾盘,以为这里是座石料厂。
我便同父亲去一探究竟。一进大门,凤州民俗博物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一人多高的石柱,密密麻麻如同树林,石柱的顶端都有怪兽和人面像。父亲似乎见过这些东西,说是拴马桩,石柱上有孔是拴马用的。
接着又发现了数百座方形石槽,有大有小。父亲说这是马槽,在石槽内放上草料就可喂马。石槽外刻有文字或花纹,古朴而美观。
石槽的前面就是石磙,如同放大的腰鼓,堆积如山。父亲说这是放在石碾盘磨面用的,用驴拉磨或人推磨。
我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去过一次水磨房,水磨房的下面有一个木轮,靠水推动。父亲说水磨房的石碾盘很大,下面的碾盘是固定的,上面的转动。
果然我们看到了堆叠得整整齐齐的石碾盘,大小一样,如同一摞摞的巨型钱币。
远处过来两个人,是看管这些石器的。我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他一听笑了,说石碾盘一样大是因为把同样大小的挑了出来。说着指着远处的几个大碾盘让我们看,真是如同大圆桌。
我指着身边一块块石墩请教,他说这是石门槛,石墩上面的圆洞是按门轴的,一侧的凹槽是装木门槛的。
我又询问小一点的圆形石鼓,他说是顶柱石,在上面安放房柱的。
我问这博物馆是哪里修的,他问我哪里人,我说凤州人。他说你开玩笑哩,凤州人谁不知道这博物馆的老板。“莫非是万长青,东关别墅的主人。”我试探地说道。
他默认了,说这里只是石器的仓库,修建博物馆场地还有些小。说这些石器都是他们在附近农村收购的,古凤州是连云栈道的州府,商贾云集,石器众多,现在收购集中展示,也是对散落民间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
我对老华侨肃然起敬,他致富不忘桑梓,造福家乡,应该青史留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