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内容:《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儒尔•凡尔纳著)
书摘:“在他们二十岁时,家长对他们说:‘这里有几百英镑,年轻人,你们去某个远方的殖民地,用这些钱在那里创建一个有用的机构,在工作中吸取生活的知识。假如你们成功了,那再好不过;假如你们失败了,那也没关系。我们不会心疼那几百,因为那些钱会帮助你们成长为有用的人。’”
看到这一段特别有感触,营救队一行在澳大利亚走进了一座堪比天堂的农庄,其主人是一对欧洲兄弟,上面这段话就是讲述为什么他们会背井离乡来到澳大利亚创业的因由。
这段话让我感触的有几个细节:
第一,“年轻人,你们去某个远方的殖民地”。对于贫穷的人,因为穷则思变,何况家里也实在穷得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穷人更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放手一搏,反正不会再有什么比现在更糟的境遇了。而富贵人家,把孩子送很远,往往是舍不得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算送出去,也多半是到比较繁华的地方,半度假性质的历练一下,前提是安全有保障。但这个“家长”,竟然让自己的孩子去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虽说殖民地机会多,但风险也大,这在很多人看来就很不可思议了,而且还是一对儿子都“赶出家门”。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大意是“家长为孩子避开的那些风险,以后都会加倍的还给孩子”。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标题党在危言耸听,但的确,越是被保护得好的孩子,以后越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保护自己的本能,而这样的损失,却是被最爱他们的家人自己剥夺的。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父亲每天晚上接孩子下晚自习,包括高三的每一天,孩子已经提前被某高校录取,最后有一天,父亲确实有事去不了了,让孩子自己回家。就在那天晚上,孩子在回家路上遇到一个疯子,路过的时候,突然提刀朝他乱砍。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个子不见得比疯子矮,身子也不见得比疯子弱,却在疯子的刀下只会声声喊救命,连格挡的动作都没有……故事的结尾注定是一个悲剧,父亲在痛斥疯子残忍,痛斥路人没有相助的同时,却忘了痛斥自己,剥夺了孩子自卫反击的能力。
对于远方,往往是孩子们向往之,家长们畏惧之,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再去。”可是,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哪有能长大的呢?
危险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我们不可能帮孩子遮挡每一分危险,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们在危险中去成长?
第二,“创建一个有用的机构”。我不知道这个翻译是否准确,如果原作如此,我很钦佩这样的家长。他让自己的孩子冒着风险去到远方,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有用的机构”,是“有用”,而不是“赚钱”。这是一个功利的年代,好多人整天忙忙碌碌,所为的便是一个“利”字。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份体面高尚的工作,尤其这份工作要能挣钱,成绩不那么好就去创业,目的也是为了赚钱。财产的多少,赚钱的能力,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但我们很少关心,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事业,到底能给别人带来什么用处,仅仅是为自己赢得房子车子票子吗?
创业和教育一样,创业就要创建一个有用的机构,教育就要成就一个有用的人。
第三,“在工作中吸取生活的知识”。工作于我们而言是什么?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就认为,工作是我们谋生的手段,给我们提供一份衣食的保证罢了。但这个家长的话给了我启发,在工作中也是可以吸取知识的,关于生活的知识。凭着这样一种理念,你才能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你的工作,因为,工作即生活。
既然工作这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份工作,一定不是仅仅因为它体面,它高贵,它高薪,它能给自己带来虚荣。虚荣只是一时的,生活却是一辈子,所以对工作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比选择伴侣更需要谨慎,因为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你之所以对一份工作做出选择,是因为你热爱它,如同热爱生活。这种热爱是你独有的,而不是别人的目光强加于你的。
我们希望找一份好工作,这个“好”,是指可以吸收生活的知识。
第四,“我们不会心疼那几百,因为那些钱会帮助你们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现在总爱说,教育是一场投资。投资都是需要回报的,那么我们想要的回报是什么?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需要多大的花费?有人仔细算过这个帐,平均差不多需要一百多万。但我们的孩子,从他们有独立赚钱的能力那一天算起,有多少人一辈子能存到一百多万,还不算利息。如果孩子想要出国,那花费就更大了,几年留学下来,几十百多万就出去了,连水漂都没一个,留学毕业的孩子,能留在国外的很少,就算有,也很难挤入上层圈子,而大多数“海龟”成了“海带”,或者利用父母资源去找一份普通文职工作,或者拿父母的钱自己创业,这些原本是他们不用出国也可以实现的,这一趟完全是浪费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大多数养孩子的人做的都是赔本生意,而让孩子出国留学的人更是亏得血本无归。
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养育后代,或者不愿意生更多的孩子以及送孩子出国的理由。的确,从经济账来算,这无疑是明智而且精明的。
但教育真的是投资吗?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教育,可能一开始就亏了。
我是一个典型的金牛座,最害怕的就是亏钱。所以我从来不把教育当做投资,那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一点,我把教育归类于一种消费。
就像最初的电视机一样,这样的奢侈消费品对于我们的生计来说是完全没有半点帮助的,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想节衣缩食买一台?为了视野。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喝拉撒,我们希望接收到更多的资讯,我们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想看到别人的故事,我们想听到美妙的音乐,这些,都是电视机可以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想要探索周围的世界,我们想要寻获更多的历练,我们想要做出更多的创造,这些,都是教育可以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这样看来,教育和电视机有什么区别呢?如同电视机一买来就开始贬值一样,教育一开始就注定是亏本的,你指望买一台电视机来赚钱吗?明显不太可能,你想通过给孩子补课来赚钱吗?明显也不太可能。所以,只有全然忽略其增值性,全然抛开投资赚钱的念头,才能回归他们最初的价值,那就是,精神上的需要。当然,既然是消费品,那就必须得量力而行,不能说你只有三千块,却一定要买一万块的电视机,如果让消费压力过于沉重,反而失去初衷了。
而诚如每一个人想从一部电视机里看到的节目不同一样,每个人想从教育里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有的想得到高分的满足感,有的想得到优渥的生活,有的想得到更高的平台,有的想得到广泛的资源,文章里的家长,拿钱让孩子们去远方的殖民地创业,想得到的,便是让他的后代成为有用的人。
我想让拙得到什么?应该是自由罢。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地做出发乎内心的选择,这是一场多么让人心情愉悦的消费。我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我的教育便是为了消费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