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读到一段话,心中一喜,不是那段文字作者写的有多好,而是那段文字使我们打开了尘封的自己,相遇了心灵相似的人。心有灵犀,才互相欣赏,才互相认可,才互相打动心灵。在文字中,我们最后相遇的,不过是久违的自己。“
——简书号紫平安安
近日在一位简书友的文章中,深深感动了,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一种莫名的亲近,一口气看了好多篇,她的喜欢,以及文辞,语境,其思想感悟,所思所念,丝丝情愫如诉如歌,娓娓道来,仿佛都说的是我的内心告白。
刚刚又看到简书友紫平安安的文章,顿觉一阵欣喜与豁然。
人们常说亲近的是同类的,喜欢的是其实是自己,认同的最后也是自己。读书,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看着别人的观点,分析自己的处境,所谓学以致用。
一个人理解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思想,如同一个人挣不到他认知以外的钱。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人,无法建立相同的磁场。我说出的话,和听者入耳的话,有着不同的意思,上至是非对垒,小到日常对话,不能同频就不能共振。
同样是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一个说:“”我每个月给孩子买一本书,实在是太多了。”另一个妈妈说:“我每周只能做到陪孩子读一本书,实在是太少了!”什么意思,仁者见仁;什么为标准,智者见智;喜欢的,便是自己认为对的!
即便没有缘由的讨厌了某一个人,其根本的理由是投射心理,也就是这个某人身上的某些特质自己也有,而且自己还很反感,为了不讨厌自己,下意识的就讨厌了某个人。
一个什么样的人,眼里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内心丑陋看什么都不是美的,一个爱钱到骨子里的人,自然享受不了清贫的快乐!到底世界什么样,社会什么样,人心什么样,最后取决于看待它的目光,以及把握它的能力,应用它的水平。
那么,如果我是善良的,看什么都是好的,世界就和平共处没有迫害苦痛了吗?当然不是,善良和傻和无知有着本质的区别,好比喜欢和爱。善良是一种选择,是对外界的一种理解,还有很多种理解,如狼性,如胜者为王,如丛林法则,如中庸之道,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如吃亏是福,各派教义,诸子百家,本质上并没有一家独揽天下。
不管你和我有多少相似,多少不同,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便是我们的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