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冲突是二孩家庭的咏叹调,有的兄弟姐妹越吵越亲密?秘密在这里

冲突是二孩家庭的咏叹调,有的兄弟姐妹越吵越亲密?秘密在这里

作者: 紫薇琴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02:47 被阅读10次

    孩子的姥爷从北京回来办事,在我家小住了两天。初次与他的小孙女见面,很喜欢一岁多的小调皮。

    姥爷在家两天,看到我的两个女儿相处融洽,笑说:“这两姐妹关系很好啊!姐姐谦让妹妹,妹妹喜欢姐姐,没见她俩有争执。”

    作为妈妈,我当然特别为孩子们如此“长脸”感到自豪。但另一方面,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成人似乎对孩子之间的关系存着一份期待,那就是要互敬互爱,不可以有冲突。记得我的父母对我们兄弟妹四人的评价便是,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嘴。

    挂在他们嘴边的事,常常是哥哥如何照看了弟弟,弟弟如何给哥哥打掩护了。我妈妈说的其中一件事,我可以倒背如流:我三哥生病了,一颗大中药丸子他就是不肯吃,爸妈忙着上班,丢下没有再管。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二哥放学回来,用削铅笔的小刀将大丸药切成小块,又仔细地团成小圆粒,一颗颗地耐心给我三哥喂食了。

    这件事我妈说了几十年,偶尔还会哽咽。在我父母的心里,我们便是兄弟情深的模范。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我们之间也是有矛盾冲突的,只不过父母并不知道。

    我大哥就曾说起童年时,因为我二哥无意间弄坏了他引以为豪的一件手工作品,而狠狠地打了一架。

    在我的记忆里,我二哥脾气暴躁极了,而我又是个做事拖拉的慢孩子,所以常常被二哥骂哭。

    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和谐到没有冲突的地步,但我们兄弟妹的感情的确无比深厚。冲突之后,依旧是亲亲热热的。

    即便过去了几十年,再回想起过往,也都是浓浓的亲情,就算被哥哥骂哭的那些经历,也不觉得有丝毫的怀恨。

    现在是二胎时代,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说如何避免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根据我的观察: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可矛盾冲突也不是洪水猛兽。

    我家两个女儿,老大7岁半,老二1岁半。两个孩子平时真的像姥爷看到的那样,非常融洽。最近老二学会了说“爱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喊着“姐姐,爱你”把姐姐吵醒,而姐姐一点也不恼,笑着亲亲妹妹又继续睡。

    不过和谐并非时时都在,也有互不相让的时候。比如妹妹会看到姐姐的东西很喜欢,就去抢;如果姐姐不愿意给,那就会鸡飞狗跳地闹起来。有时候还会你哭我嚎地叫妈妈来调停。

    这样的小冲突每天都有,但冲突发生的时候孩子们各有自己的情绪、不满,冲突过后却又能很快恢复一团和气、姐妹情深。

    而在一些家庭里,我看到、听到的却是来自孩子之间挺深的怨恨,这些怨恨大都来自于极其微小的事件,也许从成人的角度看根本不值一提。

    前几天,我陪着小女儿在小区的沙池里玩儿,一位奶奶带着两个孙子也在沙池。大孙子七八岁的样子,正拿着沙桶玩,小孙子约有三四岁,吵着要抢沙桶。大孙子不肯给,小孙子便又哭又喊地也不甘示弱。两个孩子正闹,奶奶已经一把抢了沙桶给小孙子,厉声呵斥大孙子道:“你给弟弟玩嘛,他小你大!”大孙子脸憋得通红,却硬是将那份怒和怨压抑了下来,没有说一句话,呼地站起来,攥着拳头、咬着牙,全身都使劲绷着力,怒气冲冲地走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那个孩子有一次和小伙伴的聊天里为何带着那么大的情绪。那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我带着小女儿在小区里玩,经过一群正围拢在凉亭拐角处说话的小男孩儿。只听有个孩子带着哭腔说:“总有一天,我会买个双截棍,找个没人的地方,把我弟弟狠狠打一顿!”那话里透着愤怒和委屈、绝望,连用什么工具、在什么场景实施都设想了,一定是在心里将如何收拾弟弟这件事想象了无数次了。我不由得心里一缩,既觉得孩子可怜又感到一丝寒意,便侧头看到了他。原来,他对弟弟的怨恨里隐藏着家人对两个孩子的不公,并且这不公成了一种家庭习惯,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这种不公在多个孩子的家庭里是极为普遍的。中国家庭里经常以“你是哥哥(姐姐)”这样的话来压抑大孩子,平息孩子之间的冲突。但冲突到底有没有因此平息呢?我看并没有。冲突只是迫于成人的权威而暂时埋藏在了孩子的心里,如果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些被隐秘的情绪能量积聚到爆发的时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没有充当过我们兄弟妹间的裁判,我们也没有去寻求过父母来主持“公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父母是尽自己所能给予我们平等的待遇,没有借“你是哥哥”“你是女孩子”之类的由头,给我们其中哪一个少分配食物或者用品。我爸爸出差回来,总能从大城市里带来些我们没见过的好吃食,他都是很公平地分给我们四个人一人一份。记得有一次,我爸爸从北京回来,带了一盒羊羹,一个《西游记》主题的包装盒里正好四根,我们一人一根。那是我们第一次吃羊羹,觉得美味得很,只可惜就那么一盒。我们四人在客厅里吃着聊着天,我和大哥、二哥吃得快,三哥正绘声绘色地讲着什么,吃得慢。坐在一旁的我突然想调皮一下,趁三哥不注意,抢了他只用牙尖嗑了一点儿的羹,一口吞了。三哥生气极了,两手捏着我的脖子嚷嚷着让我吐出来。父母也只是看着我们笑闹,并没有插手。没有责骂我抢哥哥的食物,也没有批评哥哥捏我。我们也就笑的笑,闹的闹,一会儿已经烟消云散了。

    基于这些亲身的经历,在对待我的两个孩子时,我便有了几条原则,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才让两个孩子相处得很融恰。

    1.   充分地表达对两个孩子的爱。

    爱要时时说出来,要“抱”出来,要吻出来。我们中国人的爱大多含蓄,但心里的爱不表达出来,有时候对方未必接收得到。在怀小女儿之初,大女儿曾希望是个弟弟,我问为什么?她告诉我:“如果是个可爱的妹妹,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怎么办?”我自认为在大女儿身上已经给予了我所能付出的所有爱,我先生更是爱女狂魔级的爸爸。大女儿仍然也有失宠的担忧。所以,我一遍遍地向女儿确认,无论生弟弟还是生妹妹,我们都会爱她如前。大女儿得到这个信息之后泪眼汪汪地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也爱妹妹。”

    当小女儿出生时,大女儿虽然有点失望,但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小妹妹。然而我随后不得不分出了大部分精力去照顾小女儿,大女儿常常发出抱怨:“妈妈不爱我了,只爱妹妹。”我已经筋疲力尽,可是只需要好好地抱抱大女儿,告诉她:“妈妈真的很抱歉,因为照顾妹妹而忽略了你的感受,但是妈妈爱你们两个。只是因为你们的不同,所以爱的方式也不同。妹妹需要妈妈哺乳、换尿布、擦屁股,而你需要妈妈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这两种需要却不能反过来,对吗?你愿意妈妈给你擦屁股吗?”大女儿害羞地笑着,马上释然地跳出我的怀抱,高兴地逗躺在床上的妹妹玩儿了。

    爱的表达很重要,孩子需要一遍遍地确认父母的爱。

    2.  给每个孩子适当的陪伴。

    即便是大孩子,也是需要陪伴的。大女儿上个学期在作文里写到最多的就是希望能有时间和妈妈独处,最喜欢的事情是和妈妈一起写作文,因为那一刻只有妈妈和她。我便努力和忙碌的孩子爸爸沟通,争取到了每周一个晚上和大女儿散步。但坚持了三两周,大女儿已经满足了,再也没有抱怨说:“你老陪妹妹,不陪我。”总在和我散步的那个晚上把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和院子里的同学疯玩儿去了。

    我的体会是,给孩子平等的爱并不是事件和时间上的平分,而是给他们所需要的爱与陪伴。对于小女儿,自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对于大女儿,已经不需要我无时无刻的关注了,除了必要的联接,要留给她一些空间和时间去和同龄人玩耍。

    夜晚,我们娘仨总是这样度过的,先洗漱停当(此处省略三千字,那个场景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然后躺下来,小女儿喂着奶,大女儿则要“喂”着故事安眠。暑假我们还多了一个睡前节目,故事之后再背诗直到睡着。对于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的妈妈来说,这是比较省力的陪伴了。睡前故事也是大女儿最期盼的时光。

    陪伴的形式多种多样,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专注地将心放在孩子的身上,他(她)会收到你的爱。

    3.   建立基本家庭规则:每个人都有权利支配自己的物品,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同意才可以拿,公共部分谁先取得谁先使用等。

    中国家长在孩子的纠纷中,往往解决的不是孩子们之间的问题,他们听到孩子的吵闹先自己产生了情绪,根本无法平静地去处理问题,而是为了尽快让自己得以安宁而压制一方,以期快速脱身。其结果是被压制的那一方将那份愤怒的能量潜藏在了心里,在和另一方相处中,再有下一次冲突,那些能量就又翻滚上来了;然后再被压下去,再涌上来……

    玩过弹簧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弹簧呈现自然状态时,它不会有什么力量;当用手压弹簧时,则会有反弹的力量;当手松开时,弹簧就跳出去了。所有的能量大概都是这样的,你阻止它,它会蓄积更大的力量来反抗。

    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要约束某一方或者孩子,而是在规则中一家人能相处得更为舒服,规则也是平等的基础。这个规则是一家人都要遵守的,成人与成人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成人与孩子之间无一例外。

    有冲突便可能会有哭声,在规则之初,妹妹常常以哭来要挟姐姐,姐姐也怕妹妹哭了妈妈会不高兴。当妹妹抢了姐姐的东西,姐姐不愿意给时,我会强调规则,让妹妹还给姐姐。然后安抚大哭的小女儿,帮她处理情绪。慢慢地,小女儿也能接受规则了,有时忍不住拿了姐姐的东西,只要姐姐说不愿意,她会强有力地表示自己想玩,但最终会还给姐姐。

    这个规则的好处是,并没有压制某一方,而是以中立的原则处理问题,做到了真正地解决问题。

    4.  当两个孩子发生了问题,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建立规则的另一个好处是,依照规则孩子们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家长省心省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大女儿的力量一直比较弱,即便面对比自己小六岁的妹妹,有时候也会哭着向妈妈告状。两人在一起玩儿,我时常就要被大女儿叫去调停,令我头疼不已。

    后来,我便跟大女儿说:“规则很明确,你有权利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物品,以后你自己来解决问题。”大女儿似乎也不那么担心妹妹哭了,我做着家务,时不时地就听到大女儿说:“这是姐姐的东西,请你还给我!”经过几番争执,两个人又会慢慢平静下来。

    我在一旁只管做自己的事,轻松多了,而大女儿也渐渐地在关系中有了力量。小女儿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我的”“不愿意”来表达自己、主张权利;学会了尊重姐姐的权利,学会了接受姐姐也会有不愿意、不分享的事实。

    这在以后更多的人际交往中,对两个孩子都有好处,是双赢的。

    5.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

    有时候问题可能会比较棘手。比如,妹妹总是没轻没重地把姐姐“打”哭。姐姐哭了,妹妹也会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来(其实是有些害怕)。

    孩子哭,尤其是大孩子哭,很考验成人的耐受力。那一刻的烦躁和恼火如果占了上风,可能就是这样的:先把妹妹拉到一边骂一顿,妹妹大哭。火更大了,又去制止姐姐的哭,“有什么好哭的啊,妹妹能打得多疼啊!你怎么这么笨啊,连妹妹都能把你打了,在外面不得被欺负死了!”最终,姐妹俩可能被熊得情绪更糟了,整个气场变得凝重。

    所以,先得让自己平静,不被孩子的哭闹带进情绪的漩涡。之后,抱好肇事的妹妹,安抚哭泣的姐姐,等两个孩子情绪好了,再摆事实讲道理,按照规则处理事情。

    带着情绪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左右,没有办法理性地面对事件,成人如此,孩子也如此。所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平复情绪是重要的。

    制造亲密的兄弟、姐妹,不是要消灭冲突噢,正是在处理冲突上要有一点清醒的认识。处理对了,孩子受益,家长省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冲突是二孩家庭的咏叹调,有的兄弟姐妹越吵越亲密?秘密在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nu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