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平衡

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平衡

作者: biancazhou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21:34 被阅读0次

归因的两种主要的方式: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以及如何在两种归因中取得平衡。

外部归因

是把一件事的发生主要归结为外界的环境因素。可能是天时地利,也可能是贵人扶持。总之,跟自己关系不大。

这种思考方式听起来,有一点像是“甩锅”。但它是有好处的,好处就是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发生的背后,除了当事人自身之外的大千世界。

举个例子,你走进一家商场,地板湿滑,你摔了一跤。如果你用内部归因,把它解释为“因为我走路不小心”;但这样一来,你就忽略了更多的因素。比如你没有想到,这是因为清洁人员刚刚擦过了地板,走在上面比平时更容易摔跤;同时,也没有人提醒你!这些就是外部归因。这不一定是要追究对方的责任,但是为了避免同样的事再发生,我们就可以建议这家商场,刚擦完地板之后,在醒目的地方放一个标识,提醒人们走路时小心地滑。

心理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外部归因的角度。比如,以前我们解释一件事会说:“都是因为我太懒”。学习了心理学之后,你就可以说:“都是因为抑郁情绪,导致我一动不想动。”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会给你不同的思路。结构主义认为,我们的心理特点取决于神经和心理结构;行为主义认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决定的,你只是习得了刺激和反应的关联模式;精神分析直接提出了无意识:一切不可理喻的反应,都来自那一片神秘地带,你无法控制,当然就不是你的错。

在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建议多使用外部归因,告诉自己:“发生这样的事,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这有助于维护你的自尊,带来更好的心理体验。

但我认为,把责任都推给外部因素,不利于自己成长,会导致各方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就是把一件事跟“我个人的因素”建立关联。内部归因可以带给人更强的掌控感,我只要改变自己的选择,就可以影响一件事是否发生。这会让我们感觉到世界是更安全、更稳定的,也会给我们增加“我可以做点什么”的主动性。比如“项目没有及时完成,虽然是耽搁在同事身上,但我也没有在关键节点及时提醒,这是我的责任”。这样一来,下次你就知道能够做些什么避免这种局面,而不用总是陷入被动。

但使用内部归因的时候,要提醒一句:归因不等于归咎。你可以为一件事承担责任,但不要把什么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我们归因不是为了自责。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模糊“获得掌控感”和“追究罪责”之间的边界。

这个对我启发比较大,我觉得很多网暴就是这么形成的。比如,你晚上出门被抢,有人可能会这么劝你:“谁叫你半夜出门呢,还是去那么危险的地方!”语气仿佛是在说:会发生这样的不幸,都是因为你做出了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你造成了二次伤害。

这就是模糊了“获得掌控感”和“追究罪责”之间的边界。追究罪责当然是追究施害者。但在此基础上,每个人也有权利要求自己:虽然我没有任何错,但我愿意在这些不确定的情况里,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加一点掌控感。

如何在两种归因中取得平衡

一件事发生,到底要外部归因还是要内部归因?

归因方式是一种主观偏好的建构。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建构风格。同一件事,你可以全部归结于环境因素,获得多一点自我安慰。你也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能掌控这件事的人,通过你的行为改变事情的走向。总之,你给自己分派的责任越大,你对结果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看似内部归因是一种更积极向上,更有掌控感的方式。但它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极端的内部归因就是在暗示:我遇到的每件事,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让我们对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视而不见。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老师,在《始于极限》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恐弱”,意思是:很多精英女性害怕处于无能为力的“受害者”位置上,所以会刻意强调个体的选择权,认为人生中的所有遭遇都应该由自己承担责任,这就是用内部归因取代外部归因。上野千鹤子指出,这种心态会让这些女性在原本就不公平的社会中,遭遇更不公平的对待。

做出外部归因有时候需要更大的勇气。你必须直面自己的无力感,承认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就是一个受害者。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仍然可以努力改变这件事,但这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形势的基础上。

这并不简单,尤其在今天,“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是更主流,听上去也更正确的声音。所以,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才能承认:我虽然可以做选择,但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价值观不只影响了我们普通人,甚至影响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当代心理学就是越来越偏向内部归因的。这让我想起了《精英的傲慢》这本书。

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你不能选择外界发生了什么,只能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回应。或者: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这些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不要忘了:内外归因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就算你看不到外部因素,它也仍然存在。有时候一味地苛求自己,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最后做个总结:在遇到糟糕的事情时,外部归因会给我们带来安慰,同时也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内部归因可以带来更高的掌控感,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我们可以在内外归因的两极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们可以找一件过往的经历,试着分析一下自己的归因方式。如果平时习惯外部归因,这次试着用内部归因的视角,重新梳理一下,反过来也一样。

相关文章

  • 归因

    归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的情境归因和内部的性格归因。归因错误是因为我们看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情境归因,看别人的时...

  • 感悟二百三十一《战胜挫折》

    一,认知偏差 1.基本归因谬误 他人的错误归因内部自身原因,自己的错误归因外部原因。 2.证实偏见 倾向于自己已有...

  • C.5-自控的外部归因

    自控的外部以上所说的是关于自控的内部归因,即从我们自身寻找答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外部归因。 实际上,道德判断不仅加...

  • 凯莉的归因理论

    可以用凯莉的归因理论来简单判定是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 一共三个信息,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这种行为么...

  • 内部归因

    这个月走了5个人。3个月前招来的五个金融行业过来的新人,这个月全部淘汰了。几个业绩不达标,一个行为出现了偏差。包括...

  • 心智防身术6-10

    6. 归因谬误 产生原因:因为我们喜欢寻找理由,所以凡事都喜欢归因。 归因时的两个倾向: 外部归因:将事情发生的原...

  • 从小就耳濡目染

    当坏事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怪罪自己(内部归因),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环境(外部归因)。自尊是受你责怪的那个人管辖的。...

  • 恰当归因,导致积极结果

    结果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人会的归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按照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可以把归因做如下划分: 内部外部...

  • 【Day7+李明洋】你有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个问题?

    1、多维归因:寻找最合适的那个why 归因的方法很简单——一层层去归因,最终取得“可操作性”和“本质性”的平衡。 ...

  • 衡量AQ的指标二: 归因《感谢自己的不完美》p70

    挫折发生了, 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AQ 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平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o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