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龙的传人》
“巨变前夕”里面的“巨变”可以指代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此中国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时期,中国近代史就此拉开帷幕。
当然了,“巨变前夕”的夜可一点也不宁静,发生了很多影响历史的大事,最著名的就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禁烟是鸦片战争前,整个清廷和英国经济战中的一个高潮。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清廷和英国的经济战,主要涉及针对清廷对鸦片贩卖所采取的禁烟令的发展过程。解读为什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利国利民,深度民心的禁烟令最终导致了如此惨烈的失败?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又能得到那些经济学道理?那接下来先来还原下当时的历史情景。
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是出超。以中英贸易为例,1781年至1790年,在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就达9600万元,而同时期,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1600万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
很快,鸦片的输入迅速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并且销量持续上涨。在英――印――中即――棉纺制品――鸦片――茶、丝这个三角贸易中,鸦片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在这个贸易连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间,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贩卖至中国的鸦片不下42.7万箱,总价值在3亿元以上。
在这种情形下,清王朝也没有坐视不理。一开始就下达了禁烟令,严禁贩卖、吸食鸦片。然而不仅没有禁止住,反而让鸦片的贩卖愈演愈烈,直到最后鸦片战争的爆发。
整个事件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这么解读:
经济学铁律一:有需求就有市场。但这个需求不仅仅是自然而生的,也可以是被人为创造的。
在鸦片进入中国前,中国人并没有吸食鸦片的需求。那么为了贩卖鸦片,英国人就得人为地创造这个需求,那么这个需求是如何被创造的呢?
除了鸦片本身具有的上瘾性之外,英国人还用了一些营销手段,先让鸦片从中国的上流开始流行,一些达官贵族就开始吸食鸦片。于是,这便成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时尚后,很快就普及到人民大众中。这有点类似于茶叶在英国的普及。一开始茶叶刚进入英国也是没人喝的,大家都喝咖啡。后来有一些英国的贵族夫人们,率先带头喝茶叶,宣传喝茶能减肥美容,喝茶也成为了一种贵族时尚。于是就慢慢普及到社会大众中,发展到现在西方人就有了喝下午茶的传统。
当然了,这种可以被创造的需求也可以被消灭。但清廷只是单方面的禁止贩卖鸦片,并没有从源头抓起,从消灭需求入手。没有抓到要点,这算是前期禁烟中的一个失误,可是虽然需求没有被消灭,那为什么单纯的禁止鸦片贩卖同样会失败呢?
经济学铁律二:在市场中,利润决定一切,而利润等于收入减成本。不管是什么商品,只要能带来一定的利润,那它就会存在于某些市场中。
鸦片的利润极其巨大,卖给中国的鸦片在印度种植,由东印度公司以高于成本十倍的垄断价格将鸦片卖给英国烟贩,烟贩又以50%以上的利率运到中国销售。
对于烟贩来说,禁烟令只是增加了他们的交易成本,并没有改变贩卖鸦片的收入。为了对抗禁烟令,他们需要准备武装走私船,要贿赂当地官员,勾结中国内地走私犯。这些也花费比正常交易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是相比于收益来说,算下来还是赚的。因此这种单方面提高交易成本的禁烟令,是无法对其造成致命打击的。
同样的道理,像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有这么多的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虽然有相关监管部门对此不停的进行严查严打,这样做只是提高了很多不法商人的造假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相对于总收益来说还是赚的,就无法根除这个问题。
不过虽然目前已经连输两句,但清廷也还是有高人可以过招的。
1836年6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奏请清廷,以为“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变通办理”。他提出取消鸦片输入的禁令。
(1)“仍用旧制,准予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
(2)准许公开买卖,但要以货易货,不得以白银购买;
(3)民间贩卖、吸食一律勿论,只禁文武员弁吸食;
(4)同时准许国内自由种植鸦片,
“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这些方案我们一一来看:
(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之前的禁烟令对烟贩的影响只是提升它们的交易成本,对此他们就选择和中国走私犯勾结以及贿赂当地官员来对抗禁烟令。这样一来,虽然烟贩的成本提高了,但由于内外勾结,清廷去惩治烟贩的成本也上升了,给清廷的反击就带来的巨大的阻力。
那么首先就要消除这些成本和阻力。
恢复旧制,将其合法化后,之前给烟贩所造成的交易成本也就瞬间消失了。但与此同时,既然可以公开合法的贩卖鸦片,再去贿赂官员和与走私贩勾结也就毫无意义了,只会徒增成本。
那么,烟贩和地方官员以及中国走私犯所结成的利益网络也就不攻自破了。
(2)不允许用白银购买。这是因为之前鸦片贸易中中国白银,大量流出。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这样是为解决现在财政的燃眉之急和降低老百姓的压力。
(3)罚官不罚民。之前就从官员这些源头传播的,现在从源头开始治理,慢慢过渡到民间。再加上法不责众,降低社会维稳成本。
(4)最狠的就是第四条了。鸦片之所以能卖这么贵,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供给一直依赖于外部输入。没有竞争,占据了垄断地位的烟贩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但如果国内自由种植鸦片,那么就可以形成强有力的价格优势,甚至由官方来做主导,以极低的价格强势打击烟贩,让其无利可图。之前的禁烟令只是有限的增加烟贩成本,而这条措施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烟贩的收益,压缩其利润。
这样就能做到“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这有点像当年日本政府治理地沟油的政策。有段时间日本地沟油泛滥成灾,各个大小饭店都用地沟油来作为菜,怎么制止都不行,因为太便宜了。那么接着日本政府做一些技术方面的改进,于主动开始并高价购进地沟油,把它进一步加工,作为垃圾车的燃料。现在的市场行情是这样的:比如说,正常的食用油油1块5一桶,地沟油一块钱一桶,政府采购一块七一桶。这样一来,奸商便无利可图,只能去买正常的食用油。而对于政府来说,改造完之后拿它当燃油相比以前也更便宜,这是个人民和政府双赢的结局。
然而,就算是有高人高招,但不被采用又能有什么办法。
这种主张得到一部分广东地方官吏和士绅的支持,但也遭到一些官吏的批驳和反对。反对派的观点是:
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的种种祸害,分析过去禁烟未获实效的原因,建立采用“重治吸食”的办法,以抵制鸦片输入。他指出:“耗银之多,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他提出: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严刑峻法,务期根绝烟患。
道光皇帝采取的第二种意见,派林则徐执行,最终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帷幕。
其实反对派的思路在本质上还是和往常一样,通过进一步提高贩卖鸦片的成本,来杜绝这种行为。但问题在于,烟贩的交易成本经过了长期的不断攀升,已经开始从量变到达了质变,原有的,烟贩――受贿官员与走私犯――烟民,这三者所构成的平衡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经济学铁律三:市场为了维护其自身,任何破坏市场的行为,都会遭到市场的强力反弹。
鸦片市场为烟贩和与他们勾结的官员即走私犯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为了维护给他们带来利益的鸦片市场,他们会比清廷更能豁的出去。对清廷来说,受贿官员和走私犯还好对付,只需要用暴力手段取走他们的性命即可。但麻烦的是,烟贩背后还站着一个更加暴力强大的英国,战争一触即发。
以上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清廷和英国之间的经济战。
历史不容假设,没人敢说如果清廷采用第一种方案就一定不会爆发鸦片战争,就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经济战。但我们仍要常常回顾,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做了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过去并不总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的写照。当我们回顾时,我们也是在通过思考过去来塑造未来的自己。
无戒写作训练营第八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