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他从小个小、驼背、成绩不好。长辈常把他与高大帅气的哥哥相比较,让他倍感自卑。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去世。后来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战胜了自卑,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三巨头。
他就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的故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你能够认清什么是自卑。
题主在描述中说父母是普通的司机和文员,自己是一名海归硕士却自卑,且认为自卑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
我想也许由于没权没势,父母在工作中多多少少会显得唯唯诺诺。父母所打造的成长环境就会给题主的性格造成影响——内向、自卑。
我能够理解这种感受。
我也很自卑,甚至前半生都在自卑中度过。
直到我看了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才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情结是一种借口
但凡遇到一些需要竞争和挑战的事情,似乎“自卑”这种东西就会跳出来阻止我们,让我们害怕面对竞争和挑战。
直到失败以后,我们依然安慰自己“我因为XX而失败”。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形成“我因为A所以才做不到B”的习惯性思维,就不是自卑感,而是一种自卑情结。
自卑感并非坏事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是不同的。
阿德勒指出,自卑感人人都有。人们普遍都有希望摆脱无力的状态,追求优越性的欲望。
追求优越性使人们努力朝理想的状态奋斗——这是正常的面对竞争和挑战的态度。
自卑感能够促进健康,刺激努力和成长。
正常的自卑感能够让人意识到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
而什么都不做就认定自己不行或者现实无法改变,就是一种病态的自卑情结。
应该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
正常人会通过努力去成长,以此弥补自己欠缺的。
强烈的自卑会让人没有勇气以正常的方式改变现状。他们既改变不了现状,又无法忍受自己的自卑,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
这样一来,他们会通过另外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秀,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这些简单的方式有:大力宣传自己是权力者;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沉浸于过去的荣光等。
这些方式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自吹自擂,骄傲自大的人,其实有强烈的自卑感。越自负的人其实越自卑。
除此之外,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过度暴露自己的自卑和不幸,以此来显示自己是个“特别的存在”的做法,其实是把弱势当作一种特权来使用,以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深入了解自卑以后,你会发现自卑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
要改变自卑,就需要正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