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优生说,语文老师上课的解读是最无用的,还不如背记文段。
这是最打脸的论断,而语文老师只能嚼碎牙齿往下咽,忍气吞声。因为语文老师自己也觉得,分析来分析去,考试用途不大。
因此语文的现状是,文言文背诵记忆花大笔时间,现代文读读课文记记生字,了解内容整体感知罢了。导致学生越来越不爱语文,也不愿买语文老师的帐,上课瞌睡,作业不写,缺乏学习的动力。
我们自问除了照搬教参的文本解读,现实中有几人会认解读文本呢?
什么叫文本解读?徐杰老师这样说:“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把文本打碎了,打得越碎越好。如果用专业术语,那就是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一般来讲有三个主要的角度: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第三,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是内容层面的理解;“为什么写”是主题、写作目的;“怎样写”就涉及到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兰说:对于世界上任何学生,不是他所听,不是他所见,而只有他所做才是最重要的。
吴泓老师用梳理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类、列表,从而推动学生的学,学生由表及里,思考辨别,对文章有了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让所有学生都在“干活”。调动多感官参与,才会对文字有更敏锐的感知力,才会对文章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感触。
吴老师的做法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为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教学中老师讲的唾沫飞溅,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却不知从何做起。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会看课本,看资料,会思考,只要大脑动起来,一切皆有可能。我想对于古文的实词虚词,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运用列表的方式,强化记忆;现代文讲解一篇呈现方法,可让学生试着列表,作家作品、体裁内容、语言风格、主旨情感等。即积累,读懂内容,读细写法,读透意图,三阶活动演练。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深入文字,来回纵横多次,见地会逐渐加深,慢慢形成思维习惯,会受益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