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今天是平安夜,大致相当于西方的除夕夜,虽然小编不过圣诞节,但是仍然希望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平平安安,一生顺遂。
大家圣诞快乐哈~其实在许多国人心中,并不太理解圣诞节的真正意义所在,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节日的认知仅限于,平安夜应该送(吃)苹果,圣诞节大致就是西方的新年。总之,这是个很“洋气”的节日就对了。
生活本来就很无趣,所以人们总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刷存在感,比如圣诞,没所谓有关无关,找机会聚个会,找借口送个礼物而已。
毕竟日子过得波澜不惊,每天机械式地重复,几点一线,听起来就觉得很无聊啊。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懵懂无知的年纪 ,并不理解童话中的深意,只知道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他们的新年这一天离开了。
至于她有没有真的从此和祖母生活在一起,我们已不得而知。
彼时的我们对于这个节日应该并没有多少好感,这天是小女孩的受难日,这个故事大概是儿时对于阶层和人性的最初的认知。
谈不上多深刻,却亦不浅显。
后来我们在更多的童话故事里,知道了圣诞老人这个角色,觉得甚是神奇。
也许你们也一样好奇地思考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外国人家的小孩都能收到圣诞礼物,而我们从来没有呢?
明明说好的所有小孩子都会有礼物,我们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是不是圣诞老人把我们忘记了?
这些疑问只是看到类似的电视或者童话书时偶尔会出现在脑海里,转眼即忘。
从未将圣诞这个词和小女孩联系在一起,至少那个时候心里觉得圣诞老人是美好的存在。
那个时候依然不知道,圣诞,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光飞逝,我们渐渐从小学走到了初中,某年,圣诞之风忽然盛行。
据说集齐了24个不同姓氏的人给予的一角硬币,便可以兑换一个苹果,只要在平安夜对着这个苹果许愿,所有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那时候并没有人告诉我,24个硬币去哪里可以兑换到苹果,也从来没有集齐过24个硬币。
但还是傻傻地相信对着苹果是真的可以许愿的,就像所有人都说对着流星许愿都可以实现。
没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圣诞节会突然出现,为什么所有的人在这一天都要互相送苹果。
高三那年的平安夜,独自在外地上学。
那年的我用水粉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机拍了照,发给几个朋友,并附上祝福的话。
那会儿的手机在现在看来必然像素极差,当时还没有微信,发送图片信息的方式还是用昂贵的彩信(当年文字短信0.1元/条,彩信是1元3条)。
再三斟酌,自然是选了几个自认为关系极好的朋友才舍得发了这条彩信。
当时大概隐约知道了苹果的寓意,平平安安。
再后来,在古都长安读大学,当时的地铁尚未建成,校园闭塞远在三环之外,出行也不甚便捷。
只记得,那几年好像都是平安夜那天下第一场雪。
校园自然是没什么圣诞节的氛围,倒是随处都能碰到卖苹果的,有的是勤工俭学的学生,有的是周边村子的小商贩。
用同桌的话说就是,满大街都是卖苹果的氛围。
顺应潮流,这天吃个苹果也没什么不妥,借着这天给导师送个苹果或者橙子,也无伤大雅。
毕业后,阴错阳差地入了房地产这行,至今想来深感被坑。
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每年无数的节日、节气、纪念日都成为营销推广的主题,而圣诞节只是每年无数个节点之一。
更新一下画面,包装一下案场,做个主题活动,释放一些换汤不换药的价格优惠,吸引一下人气,再冲一下年终任务。
抓紧岁末最后几个重要节点,好歹让人踏踏实实过个中国人自己的新年。
苹果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苹果,圣诞节也不再是单纯的圣诞节。
如今于我而言,若是非要说这个节日的影响,大概就剩朋友圈了吧。
工作这些年来,微信早已被同行彻底占领,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古都各个项目的海报,一整天都刷不完。
已脱离圈子许久,这大概成了唯一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