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时候,想到了社会舆论,而又从社会舆论进而思考到现实生活中的名利关系,这些都是很多公众人物不能避免的。在写《消失的爱人》的影评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怎么看待社会舆论和名利关系。
如果说什么是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的话,我想很多人会提到名和利。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两样,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必然是不会放过的。
作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名人,其所要经历的平凡生活必然也要被大众消遣娱乐,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可以得到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这是躲不过的。
而一旦名人的丑闻或八卦被揭露出来的时候,社会舆论又会将它们一一批判,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会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毫不留情。
薛之谦就是一个例子。
薛之谦的私事一旦与其名利挂钩,导致的结果自然是被粉丝和大众抨击和挖苦,人们不会去关注事情的真相,或者说,人们不会去试图寻找事情内在的、深度的联系,而是满足于既定视角下的明确态度。
李雨桐的披露对于薛之谦的地位造成了挑战,他必须对此作出表态并回击,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但是这种表态或者回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一个是正面的、具有实质性证据的反驳。
而另一种,则是认为这是片面的、缺乏证据的反驳。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双方各执一词,并没有给大众一个满意的答案,况且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无法直到证据的来源以及证据的真伪是否可信。
由此看来,真相未必是真相。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所处的范围极小,而与之相反的是,名人所能看到的世界要比我们大的多得多,可以说名人效应使我们生活充满了不可知性。
比如,当你无法去获得别人关注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卑和难过,但是如果你将自我的意识集中到明星身上时,你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而造成的。
(注释: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你喜欢明星的原因,大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颜值
2、才艺
3、性格
4、态度
而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会被明星的颜值所征服,其次才是去寻求共同点,这个共同点非常重要。
简单的说,当你发现了明星具有和你相同的某种习惯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进行精神上的“身份替换”——综艺节目的作用也就在于此。
可以试着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明星真人秀这类节目呢,为什么这类节目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点,就是世界的不同,他(公众人物)有和你不一样的生活,在看综艺节目的同时,你也是在享受,或者说是臆想自己也在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身份替换”。
其二,明星与粉丝之间是存在黏性的,这种黏性最大的体现点就在于对其私生活的窥探心理,在这种窥探过程中,我们(粉丝)是偷窥者,而明星则是被偷窥者,这种分类注定形成了一种层级关系。
什么层级关系呢?
本我与自我的关系。
偷窥者的身份相对于被偷窥者更加符合我们潜意识里对于明星私生活的一种渴望,或者说明星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
为了解决这种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不一致的冲突,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东西来解决这种冲突,比如臆想,比如偷窥...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平常生活中我们的个人生活与私生活之间的区别,在个人生活里,我们需要与身边的人经常打交道:比如舍友、同学、同事、老板、家人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符合礼仪,符合既定的形式以及懂规矩。
而在私生活里呢?
不,你不需要什么规矩,也不需要什么狗屁礼仪。
你需要的,就是放纵,就是将内心中隐藏的死罪释放出来。(七死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
而这种释放中的你,就是本我展现过程中的你,你把潜意识中欲望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而本我的展现,其实就是自我满足。
所以,你会看到我国的综艺节目在表现户外或是选秀节目的时候,刻意去展现甚至是强调公众人物的丑态,只有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观众们体会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他们会想:看,明星也不是高人一等的,他们同样是人,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自己。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且这种方式对于蛊惑群众非常有效。
举几个例子。
知乎的童瑶事件为什么会如此成功,主要就是博取了大众的同情心,而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人的关注和同情呢?
第一点就是其本身的知识层次:复旦毕业,曾在投资银行工作过等等...这就是公信力,而依次顺序,接下来就是投入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也是伪造的。
当我们看到童瑶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身份背景会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对其真实性加以评判,我们的大脑会先入为主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身份层级。
而童谣就是依次来进行高智商犯罪的,他博取同情的过程就是制造社会热点的过程。
利用人们心中对“身份替换”的主观心理的接纳,来营造一种“悲惨”的假象,进而诱导大众捐钱。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对于童谣的经历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已经进行过“身份替换”了,并且童谣的高学历给大众传达了一种感受,就是“不安”。
不安感具体指什么呢?
对社会的不认同而产生的不安感。
在这个丧文化盛行的年代里,我们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或是负面新闻存在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对现象的美好结果持否定态度。
在无法对事物进行详细分析的前提下,我们无法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反应或者态度,其实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随意得出的。
低智行为的产生也是如此,一件事情的结果的形成,不仅仅要有自我认知的基础,同样还要有相关的证据、当事人的证词以及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等等。
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所以平常得出的结论必然就具有很大的误解和偏激性。
在电影《消失的爱人》里,故事写了四个角度,一个大众舆论的角度,一个是男主的角度,一个是女主伪造日记的角度,一个是女主的角度,这四个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也正因为这种局限,才使得故事的起承转合如此生动有趣。
人们总喜欢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结果。
所以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其实大众追星的行为,其实就是追随存在于内心中那个完美自己的外化现象。
明星是「超我」的体现,超我是什么?
超我是完美的我们,是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的理想中的我们。
而明星就是这类的代表,至少在很多粉丝心中确实如此。
社会舆论像一道大山,拦在大众与公众人物中间,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事情的真相,就必须越过这道大山,到达公众人物的一边。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这么做。
因为只有距离感,才会使我们体验到偷窥的乐趣。
社会舆论,正是遮在我们头上的薄纱,他是我们躲藏的好地方,而一旦失去他,我们就失去了抨击公众人物的主动权。
没有人会拒绝这种主动权的。
最后,谢谢观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