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创作生活是极为勤奋的。
在他创作旺盛期的十二年内,其中七年被病魔纠缠着,尽管如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下三百万字的东西,包括书信、日记在内。
同时他的创作态度也十分严肃,他对自己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不满意,在他晚年不止一次写信给勃罗德,带遗嘱性地要求对方把他的所有著作“尽行焚毁”。
富有眼力的作家勃罗德,早在 1916 年就发现了卡夫卡作品的不寻常意义,他当然没有照他的遗愿去做,他把卡夫卡的手稿一一加以整理出版,先后两次负责主编了卡夫卡的全集。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得以保存下来,首先应归功于他的这位诤友。
此外,勃罗德还写了卡夫卡传记和专论,提供了关于卡夫卡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他的作品的不同凡响卡夫卡最初写了些模仿性的诗歌和短剧,都没有保留下来。
他早期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断片小说《乡村婚事》(一译《乡村婚礼筹备》,1907)和1912 年出版的短篇集《观察》。
卡夫卡的主要成就是 1912 年以后写的一系列小说,其中长篇共有三部:《美国》、《诉讼》、《城堡》;
短篇小说共有七十八篇,其中半数以上为千字以内的“微型小说”或速写,较重要的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为科学院作的报告》、《中国长城建造时》、《猎人格拉克斯》、《饥饿艺术家》、《狗的探索》、《地洞》等。
此外,卡夫卡还写了一篇有名的长信《致父亲》,是研究卡夫卡的重要文献。卡夫卡的作品需要用多种方法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但是西方有些学者把卡夫卡渲染得神乎其神,他们或者从宗教立场出发,或者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着眼,避开卡夫卡作品中的社会批判这最有意义的部分,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从而把卡夫卡的研 究引入唯心主义的迷宫。
其实卡夫卡并不神秘,他的作品既不是宗教式的神谕,也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例证,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代人类生存境况的抗议书,社会批判和揭示人类文明的堕落构成他的作品的中心主题。
这是毋庸多言的,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最好的说明。
特别是《诉讼》与《城堡》,显然提供了更多的让我们窥见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色的资料。
从成书的时间看,《美国》最早,作者曾拟用《销声匿迹的人》的书名,现在的书名为勃罗德所加。
小说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名字里往往都少不了一个“K”字)是个十六岁的纯朴男孩,由于受一个中年女仆的引诱,被父母驱逐到遥远的他乡——美国。
在纽约码头的轮船上,卡尔为一个受人欺侮的司炉工打抱不平,反而招来麻烦。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身份 为参议员的百万富翁,声称是卡尔的舅舅,把他领到家里。
但两个月后,这位“舅舅”就借口卡尔违犯了自己的家规,把他撵出家门。
卡尔在一家客店结识了两个流浪汉,叫罗宾孙和德拉马什,这两个家伙把卡尔看作是敲榨勒索的对象,对此卡尔并不在乎,但当他们不尊重他母亲的相片时,他才愤然唾弃了他们。
接着卡尔很快又受到“西方大旅社”的女总厨师的垂怜,给他找了个在旅社开电梯的差事,但不久由于偶然擅离职守,被警察追捕,这时德拉马什突然出现,掩护了他。
于是卡尔又落入这个流氓的手里,当了他和他姘妇的仆人……小说没有写完。
大文豪,也是从模仿,开始写作,也很勤奋,也有悲催的生活,时代造就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