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专访艺术家』栏目,倾听艺术灵魂的声音。艺术没有金字塔,每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人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个行走在艺术旅途上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我们是艺+,永远在发掘艺术的路上。
艺+专访|王卿
1979年7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
2015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Francois-Boisrond工作室
以下是访谈内容
艺+:一个最老生常谈的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绘画的,谁影响你后来以绘画作为职业?
王卿:我正式开始画画应该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会儿上初一,开始正式接触素描、静物、石膏像这些。在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80年代末那会,不存在现在这种办班啊,挣钱什么的,想要学画画都是家长跟老师说一下,跟着老师学。我的父母也都非常热爱艺术,所以都很支持我学画画这件事。最初学画那几年,画静物,画石膏像,画几何形体,画到后来老师觉得还有点意思,也就坚定了我以后考美术学院的这种想法,也就把画画这件事给坚持了下来,后来也到很多地方学过画,像天津美院、中央美院、鲁迅美院这些,我都去学过,因为离家也比较近嘛。有段时间我就在这几个地方学画,辗转。最终很意外的,考到了西安美院,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
《劳作》200*150cm布面铝色,溶剂 2018
其实对我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人不在少数,可能没办法说某个人对我有影响,可能很多人对我都有影响。因为我喜欢很多人的作品,我觉得人都是这样吧,但是我又特别害怕掉入某一个人的“陷阱”,这个“陷阱”是带引号的,就是说掉入某一个人的风格里面不能自拔。我觉得艺术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很少会持续的受某一个人的影像,也许我会某一个阶段受人影响,但是过一段时间我又会想,哎呀,这是人家的东西,这样。
艺+:画家,总是会在一个阶段或者一段时间里反复的探索同样的主题和技法,比如张晓刚早期的作品,一直围绕着“家庭”、“血缘”、“集体”等一带人的共同记忆在创作,你对什么样的主题比较感兴趣?为什么这样的一些题材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呢?
王卿:我是从08年开始我第一个主题系列的创作,题目是《后现代生活》。这个系列持续到2016年,相当于有8年的时间一直在画这个,就是之前你在网络上看到的那个系列,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关注的就是很多就是跟我的成长有关系的,它可以说是中国一段历史的见证,包括对中国社会的一个见证。上一个系列主要关注的是绘画的一些观念表达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介入。然后从2016年,我开始创作现在这个系列的作品,关注的重点转到了绘画的形式上还有绘画语言的表达上。从绘画的形式主义出发,探索绘画的美感,绘画的形式感、语言感。有这个改变我认为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艺术家,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很少能够对某一个主题持续的不变的去探索。我认为艺术家有一些转变也是很正常的,我也没有强迫自己非要转变,对我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对绘画形式语言进行追寻和探索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现在这个系列的作品更关注绘画语言的个人化,还有就是把之前叙事性的观念转化成现在这种抽象的绘画观念。
《大骷髅》布面丙烯 110x110cm 2018
艺+:当我同时看你这两个时期的作品的时候,差异感带给我的冲击还是非常强烈的,之前的作品很有波普艺术的感觉,不管是主题还是用色上都极具冲击力,而现在正在创作的系列,在黑色底色上用金属色勾勒出形象,但是这种形象又不完全是具象的,为什么两种风格的差异会这么明显,给人一种“繁华褪尽”只剩下最本质的东西的感觉。你是如何开始探索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的?
王卿:我觉得有这个变化呢,对于任何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都很正常,因为人的思想还有对社会的感知都是在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现在这个时代不比之前的年代社会相对来讲封闭,现代的时代更开放、更多元,可能十年跟十年的变化非常明显,九十年代以前十年跟十年的变化并不这么明显,所以,作为关注社会也好,或者关注自我经验也好,我觉得变化是很正常的。上一个系列的作品《后现代生活》系列,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个体的体验,对不断变化的世界还有时代变迁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反讽,用拼贴的手法去表达一个绘画观念,是在叙述观念的一种绘画。上一个系列花了八年时间,画了有四十几幅。但是到了16年的时候,开始觉得好像打动我的东西在发生变化。恰逢那时候有一个机会看到了一些中国国画的东西,可能也是年龄到了吧,开始更关注东方人,或者说亚洲文化的表达,开始喜欢中国绘画的一种东方的韵味,就是绘画意境的表达。
《背面的石膏像 》200*150cm布面铝色,溶剂 2018
东方绘画的点线面我觉得特别纯粹,包括白描,它是从形式上出发,然后回归到绘画的本质。所以我也想把绘画变得更加绘画一点,更纯粹一点,想把很多东西去掉,追求一种极简的感觉,试着表达东方绘画的意境和元素。当然我觉得这个可能都跟年龄有关系,二十多岁的时候,后现代生活,觉得什么事情都要表达出来,都要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觉得好多事不必说出来,不要那么直接的去表达,要很含蓄的、很隐晦的去表达一种更高级的感受。除了年龄,跟自己的审美变化也有关,当然年龄的变化肯定也带动了一定审美上的改变。可能越到最后越喜欢那种简简单单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会把越来越多的复杂的东西去掉。我觉得绘画也是这个过程,里希特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他在早期的作品都特别具象,表达了很多图像化的东西,但到了晚年,他的作品特别抽象化,直接从具象跨到了抽象。我觉得很多艺术家都存在这种方式的转换,但是终归有一点,自由的自我表达,才是每个艺术家终极的追求。我认为绘画的终极过程,就是艺术家一步一步的摆脱各种束缚,不断的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自由,我觉得这就是我认为好的艺术家最后的一种状态吧。
《the other side 》200*150cm布面铝色,溶剂 2018
艺+:您曾经在巴黎美院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想法上观念上的碰撞?
王卿:中国有好多前辈像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吴冠中他们都在巴黎美院学习过,这可能是我对巴黎美院最初的印象。好多中国最早的有影响力的画家都在巴黎美院深造过。在巴黎美院的这段时间,整体上给我的感觉还是非常自由的。这种自由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老师也非常尊重学生个人的想法,学生和学生之间也都保留着很强的个人的见解和对艺术价值的判断。现在的巴黎美院在欧洲相对来讲在绘画艺术上没有德国、英国那么前卫,但是巴黎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巴黎美院一直以来的传统还是有它很强的的独特性。从绘画的方面看的话,我认为是我周围的同学他们画的东西都是比较具象的,这让我对西方当代绘画的印象有一点改变,当然他们的写实也不是咱们印象中的这种写实,这种写实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具象。它的范围很宽泛,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面貌,导师也不会要求。从我个人来讲,绘画,尤其是油画这个是西方人的,就像国画是东方人的,是中国人的一样,这个东西是原发性的。如果一味跟随他们的脚步去做的话就失去了自我,所以我觉得应该找到个人的、或者说是传统的一些语言或者表达方式,去进行一些对话,这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艺术如果想要在国际上走的更远,势必要在语言或者个人的绘画系统里边加强个人的一些属性,所谓的个人风格,然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彼岸》200*150cm布面铝色,溶剂 2018
艺+:你现在的艺术语言其实更多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上,包括黑与白的色调,包括这种大象无形的感觉,但是你绘画创作的载体——画布,金属色颜料,其实还是西式的,这会碰撞出新的东西来吗?
王卿:我希望把东方的语言和西方的材料结合到一起,然后,我其实希望得到一个比较新鲜的感受,我觉得任何艺术,还是需要有一个视觉惊艳的,这个惊艳是“吃惊”的“惊”,“艳丽”的“艳”,因为如果你做的东西别人都在做,这就没有意义,艺术史上历来都是这样。当然我不是说我能被写进美术史,这个目标有点太远或者也不由自己做主,但是我希望自己做的工作有意义,至少别人没有做过。我觉得这才是支持我做艺术的源发动力。但是如果很多人都有这种视觉经验,这个“经验”就是普通的经验性的经验,看到你的画就觉得似曾相识,并不能造成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对我来讲,这就是一个没意义的工作。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感觉我想要的东西逐渐出来了,而且在不断的尝试中,就像你说的那种碰撞中,确实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到现在这种状态的话我觉得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逐渐开始成熟起来,就像之前咱们也聊过,黑与白就是颜色中的至纯至简,也是中国的国画的一种常用的色彩。所以我希望用这种颜色,简化的颜色,去找到一种我特别想要的自由。之前在学院里学过那么多年的造型、色彩,我特别想摆脱这些东西对我的束缚,追求一种特别自在的状态。我认为好的艺术家,一定是追求那种自由的创作状态。当然这都是个人的经验,因为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讲,他的自由状态并不是像我这种感觉,我的这种状态只是针对于我个人是有效的,但是每个艺术家肯定会选择让他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去表现艺术。
《北方的海》布面丙烯 200x150cm 2018
艺+:那有没有可能哪天自由到了连画布和颜料都抛弃掉的地步?就像很多当代艺术中,只剩下观念的东西了?
王卿:这个当然不会,对绘画形式上的很多东西的舍弃是为了追求一种纯粹的视觉表达,并不代表要放弃颜料或者基础的绘画的媒材。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也好、门类也好确实都非常广泛,包括西方九零年代也一直在争论关于绘画是否死亡的这个问题,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绘画依旧存在,而且又有很多新的面貌出现。这足以证明了绘画不可能消亡。其他前卫艺术形式,比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这些,包括3D打印,我觉得会越来越普遍,但这个并不影响绘画,相反会使它变得更加纯粹。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绘画会越来越纯粹,一个人能干什么事也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细化。当然,又做装置、又绘画这种艺术家也有,像达明赫斯特这样的。但是对我来说我会一直坚持绘画,它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里了。
《沙滩》布面丙烯 200x150cm 2018
说到这里想起前几天到香港看Basel艺术博览会,看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作品,也有一些所谓的比较让人超乎想象的作品。我觉得艺术与科技在未来会有一种融合,包括一直以来的绘画上各种材料的运用都跟科技的进步有关系,那么之后,艺术的发展也一定跟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艺+:到目前为止,你也做过很多次的展览,当你去做一个展览的时候其实还是希望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可,或者能够跟正在看你作品的人建立某种思想上的连结,但是艺术创作往往又是个人的,尤其是绘画,同当代提倡的互动性上来说显然是滞后的,这是否让你有过困惑?
王卿:困惑到没有想过,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更大广度的认可和更多的展示,这是每一个搞艺术的人都希望的,希望他的作品具备传播性,越广越好,但是也没有因为个人创作的独立性,或者私密性去困惑这个问题。我倒是认为有一点对于搞艺术的人很重要,就是坚定自己,这个坚定包括你尊重自己的直觉尊重个人的感觉和感受,然后坚定下来,把它按照自己的直觉把它做好做深入,我觉得这就是最重要的。
《漂浮》布面丙烯 200x150cm 2018
艺+:你的作品不管是《后现代生活》系列还是正在创作的这个系列,有很多内容都是想对当下社会的一个侧写,你获得灵感的方式是观察生活观察人群吗?你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进行创作?
王卿:我一般是每天中午吃完饭左右就来到工作室,一直画到晚上七点左右,有时候呢就是在这里想一想,思考,有时候就是工作。但是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在工作室里面,我喜欢这种安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让我特别冷静的思考一些问题,包括艺术,包括自己的状态,包括现实中所处的一些社会和人事给我内心带来的一些感受。在这个空间里能够完全让我处在一个平静的状态,很多时候我很享受这种状态。
包括上一个系列《后现代生活》,我一直很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状态,这是每一代人的不同的成长经历造成的。你想我出生在70后,很多东西是绕不开一种对社会的一种关注,包括对集体的一种关怀的。相对来讲可能90后或者85后他们更关注微小的东西,个人内心的一些细微的感受,我可能是更关注的是社会,以及历史以及人性的一些东西给我带来的内心的体验。画画的过程中题材从早期的《后现代生活》关注的是成长中,社会的不断地变迁给我造成的冲击,然后表达出来。最近两年的这个系列,其实依然是在关注社会,社会中人的状态,我觉得基本上是属于一个脉络的。区别在于早期追求图像的东西,现在更多的则是考虑到绘画语言的表达,把图像弱化,加强绘画本身的这种冲击。
《鹿》100x 80cm 纸本水彩 2018
艺+:最近有什么展览的计划吗?2018你那对自己有什么规划吗?以及一些新的想法什么的?
王卿:有几个展览还在考虑和确定当中,包括有一个个展现在都在考虑当中。
自己的规划我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绘画上,至于展览我觉得就是作品之后的一个展示,但目前来讲对我不是特别重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我自己的一个进步,排除一切干扰,我觉得希望自己用最好的状态把自己作品做好。我不愿意随意参加一些展览,我对展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种状态会让我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耽误吧,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一两件事上我觉得是更有效的。
工作室| 图片感谢王卿先生
展览经历
2017
实验·绘画 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绘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 澳大利亚悉尼罗德区文化艺术中心
自然之道 庆祝中澳建交45周年当代艺术展 北京798朱炳仁美术馆
艺术山西博览会 山西太原美术馆
2016
绘画流动双年展 浙江杭州116㎡公元里美术馆
“追求卓越:来自中国学院的艺术家-首届油画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文明对画” 中国·埃及文化年开幕展 埃及开罗哈纳吉尔艺术中心
2015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 法国巴黎大皇宫 Grand Palais
“亚洲乡愁”当代艺术展 西安纺织城么空间
“艺起来”Art Up —保利十周年当代青峰艺术博览会 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2014
第七届卢克索国际绘画节 埃及卢克索冬宫
2013
“直觉苏醒”PIP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平遥棉织厂
大瑭·“传家”中国新锐艺术年度大展 成都文轩美术馆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西安当代艺术提名展西安美术馆
“BeautifulBangladesh-BeautifulChina”Rajshahi of Bangladesh Varendra Gallery
艺术与社会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深圳圈子艺术中心
流动的面孔——艺术北京博览会CYAP主题展
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
2012
“两个世界,一种能量”马雷克赤哈勒 王卿 捷中艺术家双个展 捷克驻华大使馆
“天涯若比邻”韩国仁川korea incheon lifelong education center namu gallery
艺+专访记者
Chi
艺+专访的对象既有传统的老一辈,也有当代的年轻人,传承与新锐交织、沧桑与活力碰撞、民族与世界融合,所有外在的光怪陆离之下,唯有对艺术的挚爱与虔诚永恒不变。每一次专访都是对艺术真我的求索,大道无涯,吾道不孤。
欢迎来到艺+,期待你分享的艺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