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听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在高亢嘹亮的乐声中,回荡着《诗经.蒹葭》的句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某一个时空交错点上,这两者竟然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于是我竟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上去高山望平川》不是花儿中的“蒹葭”吗?
王国维先生评价“蒹葭”:“《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且说其“洒落”。《蒹葭》表达的正是求而不得的苦闷,哀而不伤,委婉深致。
“蒹葭”为《诗经.秦风》中的一篇,其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其诗一叠三唱,回环往复,极符合民歌的形式,而且情感深曲,意境悠远,所以王国维先生说其“最得风人深致。”
再看《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起是容易摘起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阿哥的白牡丹呀,
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
不论从艺术上来看,还是从情感上来看,这二者都极为相似。
首先,《蒹葭》以“蒹葭”起兴,次言“有美一人,在水一方”,再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上去高山望平川》也用起兴:“上去高山望平川”,次言“平川里有一朵牡丹”,再言“看起是容易摘起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次,便是二者的象征手法。《蒹葭》中“伊人”,指的是什么呢?或伊人,或理想,或者其他。《上去高山望平川》里的“牡丹”也可以作如此解。
这二者都是表达求而不得的苦闷,情感同样哀而不伤,意境上委婉深致。所不同者,一为《诗经》中的诗,用词典雅,一为民歌中的花儿,接近口语。所以,称《上去高山望平川》为花儿中的“蒹葭”,也不为过。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其情感,其意蕴,倘若用方言唱和出来,更有动摇心脾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