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法国&周边婚姻育儿
为了消除学校里的烂番茄,有人在250年前就开始抗争了

为了消除学校里的烂番茄,有人在250年前就开始抗争了

作者: 九室馋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21:45 被阅读3次

    1/.

    乾隆27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石破天惊的一部作品《爱弥儿:论教育》。 

    这部书“构思二十年,执笔三年”,透过孤儿爱弥儿的经历,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这一命题。 

    作为当时颇有名气的剧作家,他把自己的心血发给好多大V看,阅读量转天破了万。 

    爱弥儿在巴黎第一次出版

    康德对它爱不释手,为了赶快读完,连每天雷打不动的遛弯也取消了。伏尔泰一直瞧不上卢梭,但罕见地赞许了“信仰告白”这一节:“《萨瓦牧师》竟然能出自这样一个坏蛋之笔,简直不能忍。

    "it is regrettable that they should have been written by... such a knave!"

    可惜这部启蒙时期的爆文,没过多久就惨(nan)遭(tao)封(e)杀(yun),书被当众销毁,卢梭本人也遭到通缉。同年盛夏,年过五十的他被迫开始流亡。 

    为什么一本论述教育的书引发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要理解这一点,或许要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入手。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地位上,儿童还是排在男人,女人之后的存在。一旦可以勉强自立,多数平民人家的儿童就要参与劳动。剥削情况普遍存在,孩子们能做的只有忍受。 

    同一时期,教育受神父们的推动,逐渐普及。除贵族士绅请家庭教师授课以外,其余小孩都上教会学校,学习内容以宗教为主。教会是国家指定的唯一教育机构。 

    家庭教师教授读书的情景 教会学校,在东欧依旧大量存在

    卢梭在这时候站出来替孩子说话。在他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不自由的奴隶状态,大人们拿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这些孩子们尚未形成的欲念去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心灵中就种下恶的祸根。 

    他惋惜不能保护孩子的善。 

    他说教育应该可以让孩子们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

    教育只能通过一种途径——对自然的观察——进而引导他们朝着独立和自主的方向迈进。

    ——卢梭

    长达四卷篇幅,尽是批判,教会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再不定性为异端邪说,教育牌照就要不保。 

    于是就有了封杀和流亡。在今天看来,也毫不意外。 

    如果真理就此埋没,今天的局面会不会不一样呢?

    好就好在,不管你愿不愿意,卢梭人性本善的论调,让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并尊重儿童,审视低劣的教育方法,让老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力,甚至辱骂体罚,终结于十八世纪的欧洲。 

    2/.

    如果说对教育的探索始于文艺复兴,教育的民主化问题并没有在此时得到解决。相当一部分特权阶级坚持他们教育等级化的观点。 

    比如伏尔泰就认为教育应该限于贵族和精英阶层,如果劳动人民的孩子也受到启蒙教育,“他们就不会再去种地了”。他甚至还写下“让乞丐保持无知”在他看来“很有必要”这样反动的话。 

    狄德罗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大众。在赞同普及教育的队伍里,除了卢梭,还有捷克人夸美纽斯,他首先提出要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性别、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政治家孔多塞作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将公共教育权写入宪法。1792年,在他的领导下,第一个基于平等、世俗化和自由的公共教育项目诞生了。 

    对孔多塞而言,一个国家需要被启蒙的公民,国家的民主也需要透过教育方能真正落实到大众。公民必须拥有必要的知识方能行使自身的自由并且理解保护他们快乐的权利和法律。虽然教育无法消除先天条件的不平等,但所有公民包括女性都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

    1815年起记录的受教育学生总数[1] 19世纪,在校男女生比例趋近一致。

    尽管1789年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但是在动荡之中,精英们依然把免费和平等保留在第五共和国的宪法里,而且不搞例外。

    以中英法语授课的里昂国际学校为例: 

    小学阶段免学费,教材免费提供。 

    每周三上午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按家庭收入水平,每月收取2-20欧的费用。 

    所有3-16岁的适龄学生都可申请 

    对于更多数人来说,捍卫教育平等的意义,也是在捍卫社会等级流动的权力。即使教育无法消除不平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加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最新的教育流动性(educqtionnal mobility)统计数据[2]:26岁以上成年人,其教育程度低于(红色)/高于(绿色)/或相同于(白色)父母学历的百分比

    可以看到,在传统意义上的一些“好”的国家,教育流动性都在平均值以上,如新加坡,芬兰等,即便没有“艰辛探索的十年”的影响,多数人的子女也还是取得了比父母更高的学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收入水平差距大的国家,其教育流动性也相对较低,如英国,意大利和美国(Corak, 2013[3]; Blanden, 2013[4]; Solon, 2002[5]; Torche, 2015[6])。 

    3/.

    孔多塞在他的公共教育项目报告里写到:“只要有人还不愿理性思考,还在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打破那些枷锁就是没有意义的,提出那些指导思想也是白费功夫;人将被划分为两类:善于思考的,和只会依赖的,要不就是能够驾驭知识的主人,要不就是始终受奴役的奴隶。” 

    批判教育的提出,既是出于是大革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再满足于教育传授知识的功能,而是希望有更科学的思维,让知识产生更多的连续性的递进。 

    不过,事非经过不知难,发展批判思维还有更高的障碍要逾越。 

    曾经苏联一所良好的都会学校Moscow Physical Mathematical School,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因为它有一个刺激智慧的环境。但它终被关掉,因学生“求证”的取向延伸太远。发展科学批判思想的目标与不批评地接受政治教条之间存在着让人信仰的矛盾,教育体制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政治环境来背书。 

    批判思维到今天,已然是成为精英的基本素质。经合组织在2018年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概念[7],给这个素质下了定义: 

    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 

    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的能力; 

    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的互动的能力。

    如何教一个初中生审视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 

    经合组织在它的报告里,用普通中学的一个教育场景,做了一个启发性的回答: 

    # 知识:在一节历史课上,一名学生了解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情况,以及这些国家是如何受到外国投资的影响的。许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已经开始在条件恶劣的工厂上班,而不是去上学。她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

    实践:她的老师鼓励每个学生把家里的衣服拿到课堂上来,看看它们都是哪里制造的。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她的大部分衣服都是在孟加拉国生产的。她于是想了解这些衣服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生产的。她浏览了很多时装品牌网站,去看这些品牌是否有他们工厂的生产标准和规范。她发现有一些品牌有承担社会责任,也的确有一部分品牌对此比较漠视,她还发现一些品牌的加工厂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善过。她阅读了不同渠道的相关时事评论,也在Youtube上观看了一个短纪录片。

    行动:根据她的收集的信息,她开始购买遵守公平贸易原则的服装,成为了企业道德责任的倡导者。

    结束语

    相比较启蒙时期,现代教育的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尽管还有许多不足,西方思想家们有理由为他们250年来的斗争感到欣慰。

    不过,若先贤们有幸活到今天,看到在远东的贵族学校的食堂里,还藏着一筐一筐的烂番茄,他们会对自己的理念产生怀疑吗?

    参考资料

    [1] "Histoire de la scolarisation en France",http://www.crdp-strasbourg.fr/data/histoire/education_reichsland/histoire.php?parent=13

    [2] "Equity in education: break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ISSN : 19963777. https://doi.org/10.1787/19963777

    [3] "Income Inequality,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3, pp. 79-102,http://dx.doi.org/10.1257/jep.27.3.79

    [4] "Cross-country rankings i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 comparison ofapproaches from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  27/1, pp.  38-73,http://dx.doi.org/10.1111/j.1467-6419.2011.00690.x

    [5]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Mobility", 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6/3, pp. 59-66,http://dx.doi.org/10.1257/089533002760278712

    [6] “Analyses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657/1, pp. 37-62,http://dx.doi.org/10.1177/0002716214547476

    [7]https://www.oecd.org/education/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pd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消除学校里的烂番茄,有人在250年前就开始抗争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jl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