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抒羽晴
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每一面都代表不一样的自己,有些面已经被自己看到感知到,有些面却是自己看不到的。
有些人是出于对自身的好奇,想知道未知的自己是什么;有些人是生活不甚如意,想要寻找未知的自己,以打破目前的困境;而有些人是为了探寻人类未知的自己这一大课题,翻开了这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而我,是第二类人,感觉自己对生活和职业不太满意,希望能把自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未知的自己开发出来,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更加顺利、能力更出众,因此翻开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
一、 关于张德芬
在没有听过张德芬在樊登读书上的访谈录之前,我一直认为能写出《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样充满智慧的个人心灵成长修行书籍的作家,应该拥有很完美的人生,因为能写下这些文字,说明个人心理已经趋向于成熟,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失败过,才会成长,才会懂得这些难能可贵的道理,才会用文字去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
张德芬经历过失败的婚姻,罹患过忧郁症,担任过众人瞩目的台视新闻主播,担任过营销经理,最后回归家庭,当了一个只为家人孩子付出的家庭主妇。
可以说,张德芬的经历每天都有人在上演,而且数目很大,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找不到出路,惶惶不得终日。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才使得张德芬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写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心灵成长书籍。
二、《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内容
怀揣着对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我打开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
全书36章,围绕如何寻找真实的自己,也就是“真我”展开叙述。如下图所示,这个图是本书的灵魂。
开篇第一章提出一个灵魂拷问“我是谁”,文中女主人公若菱回答了很多答案,但都不正确,我读了之后也无法回答,带着这个问题,开始第二章,寻找问题的答案。然而,读到本书的最后我也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最后,通过若菱与需要帮助的小雪的对话,得出了结果:“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走出观念,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了。”
(一)身体
出生时,我们是最原始的真我,内心拥有爱、喜悦与和平,随着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所谓的自我感觉,发展出了小我,不停地追求错误的东西:财富、权力、快乐、自由……,试图通过追求这些东西得到自我满足,证明自己的存在,事实上却与我们真正的追求——爱、喜悦与和平渐行渐远。
真我与我们的身体断开,致使我们触摸不到真我,这层障碍无法破除,只能通过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信息来找回与身体的联结。瑜伽、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等任何能让自己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而冥想能帮助我们与身体重新联结。
心灵的追求再高尚,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身体,怎么吃饭比吃什么重要。
(二)情绪
悲伤、忌妒、焦虑、不安等这些负面情绪,称为“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自己的生命力,它需要不同的胜肽滋养它,所以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需要的情绪。举一个例子,我们生过气之后,身体有了这种胜肽的需求,如果长时间不生气,身体会想吃生气的胜肽,我们就会制造生气这种情绪去生气,喂饱身体的胜肽需求。
情绪一旦有了,不能通过压抑或者转移的方式去控制,而是需要面对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处,接纳情绪,最后对情绪臣服,对事实臣服,也是臣服于当下。
(三)思想
我们心里想的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但我们从来不检视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A是中立的事实,但是因为看待事件的想法不同,我们会产生不同的B,导致不同的C,文中举了嫁入豪门的女明星对婆婆的看法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很可怕,会不由自主把我们代入不好的结果,我们需要摆脱这些思想的干扰,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而静坐冥想是培养觉察和定静最好的方法。
(四)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我们与真我间隔了身体、情绪、思想这些障碍,与真我距离越来越远,失去了自我感,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有必须抓住一些东西来证明,这时小我就产生了,无法满足真我,便通过满足小我来得到这种自我感。这些错误的追求就形成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更加遮掩了真我。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先看见自己认同的东西不是你,也不属于你自己,比如我们拥有的财富,小偷会偷走;我们的工作,领导或者你自己会把自己炒鱿鱼;我们的爱人,疾病、意外都有可能会夺走他们……这样想来,这些都不是自己,也不属于自己,而我们一直在追求根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三、 本书亮点
大多数心灵成长书籍,文字枯燥无趣,让人看了伤神,即使会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理解作者要表述的内容,但读起来会感觉故事像凭空捏造的那般虚假,缺少现实性。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若菱与老人的对话展开叙述,语言轻松自如却又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乏味,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趣,有读小说的感觉。虽然老人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中的形象,但老人只是相当于一个智者,本书主要是通过若菱的经历来揭开真我的面纱。
而若菱的经历,职业上的困境、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外遇、被外遇,这些敏感的经历是万千女性的痛点,引起了她们的共情,她们有的已经经历过,造成了心灵的创伤,有的正在经历,走不出来,像溺水的人一般痛苦不堪,本书的出现,虽然不能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如何走出当前困境,但提出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作为一种指引,帮助她们更快地走上人生的正确轨道。
本书除了阐述道理之外,还会通过若菱这个主人公的生活遭遇进行实践,用这种举例的方法让我们更快地理解大道理,获取解决办法。
四、写在最后的大实话
这本书读完所花时间比较久,边读边输出读书随笔,总共写了12篇。开始看前半本书的内容,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像“我是谁”,“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吸引力法则”,这些话题离我的生活很近,我几乎每天都会思考,读起来很有感觉,因此我的读书笔记输出比较多;后半本书的内容,冥想、外遇、被外遇,这些话题离我的生活也很近,但是并非我所经历过的,只是看着别人经历,因此我无法感同身受,输出的读书笔记也相对较少,而且这些问题很多是通过瑜伽、冥想的方法去寻找到解决办法,我没有亲身实践,所以无法对实施效果施以评价。
所以,这本书读下来总体感觉是前半部分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后半部分比较难,尤其是最后一章,若菱关于真我的论述:“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合一的、空无的虚空。”,读后我一脸懵懂,每个字都知道,合在一起却无法理解其意义。
但是,书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能量振动、心想事成的秘密、在事实发生之前就先感恩这些思想,我觉得很有意思。
除此外,书中还有些境遇,不亲身经历的人读不太懂,尤其是遭遇外遇和被外遇的部分。
书中提到“对一些婚姻来说,外遇其实是双方都想要更进一步亲密联结的手段”,换句话说,在一些人的婚姻中,因为我想要跟你关系更进一步,因此我才会外遇,试图通过外遇这种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里需求,因此这样的外遇会让双方关系更亲密。
这种说法颇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善加运用,也是会成为某些人外遇的借口。假如是已经外遇了,倒是不失一个好说辞,通过这种方法来理解外遇之人的心理,让双方关系更亲密;但是假如外遇之人充分洞悉这种心理,那这种观点就会成为外遇合理化的工具。所以,归根结底,看个人如何运用。
由此我想到,虽然心里认同能够理解别人,但是也会成为有心人伤害别人的工具,甚至这种理解还会被别人误会成善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还有回到最开始阅读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从书中寻找到未知的自己潜藏的能力,最后却发现并不能帮助我开发出潜藏的能力,只能帮助我寻找到真实的自己,如何在困境时用合理地心态面对,在不可改变的事实面前学会臣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