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哲学能在细微处见真知。《21世纪的管理挑战》结合企业传统管理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出企业在管理及用人方面的策略。笔者认为这是彼得针对管理者和个人发展的危机提出应对策略。下面是对于本书的几点感悟,以供品鉴。
一、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取得外部成效。
说到管理,相当大一部分认为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因此很多的管理者着眼于企业内部,而对于企业外部的关注度似乎并不高。企业内部管理固然重要,它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制定企业管理的制度措施又是以什么为依据为参考?企业管理又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很容易被企业忽略,因为一切管理的运营有制度,这对于企业来说根本不需要考虑太多。彼得提出的问题正是企业所不重视的地方。
彼得认为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它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它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它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由此可见,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能达到的效果。这效果不仅包括企业的业绩,还包括企业的市场占有额,企业所树立的形象,企业的文化等。外部组织成效是企业通过管理互相协调配合达成的。
那么,企业管理需要以预期组织成效为依据,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是为外部组织成效服务,需要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只要对组织成效产生影响,那么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都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二、企业应阶段性的自查以发现变革的机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有不同。很多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总结出一些变化情况,但是总是不全面的。甚至还有的企业虽然捕捉到变化却不能细致分析变化原因,因此也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彼得提出“机会的窗口”。彼得将组织每隔6-12个月在突然的成功及失败、不一致现象、流程、行业市场、人口及观念等方面系统的发现可能成为机会的变革,为“机会的窗口”。首先,企业和对手一下子能够取得成功,或者遭受突然的失败或重创,势必要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在成功中寻找经验,在失败中寻找突破点或者障碍点,总之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对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机会。第二,对于企业中出现的与往常不一样的现象,比如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组织流程客户行为表现异常等,每一个改变都蕴藏机会或危机,解决危机极有可能变机遇。这些异常可能来自对手的改变,可能来自市场竞争,可能来自消费者的喜好或需求。第三,从流程需要中寻找机遇。流程的改变,是应对市场变化变化调整的。因此,流程改变,这其中也可能蕴藏机会。第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这一点无需过多论述,行业和市场变化较为明显,企业感知力较强。第五,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输入或者输出,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农民工进城,针对农民工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子女教育需求等,都有待企业挖掘。第六是意识或者观念的变化,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现在人们崇尚绿色食品,绿色消费,这些变化就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企业应根据这些变化调整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
三、关于善于阅读和善于倾听。
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处事方式有差别。因此工作效率和成效也就有差别。对于善于阅读的管理者,他需要的详尽的数字信息和文字表达。对于善于倾听的管理者,他需要的是口头表达。这里的“善于”,笔者理解为擅长,精通。也就是管理者用它所擅长的方式进行工作和管理,效率高,见效快。比如有些人见到密密麻麻的数字文字,就会产生烦躁排斥心理,但是只要经人解释后,接受很快。而有的人喜欢独处喜欢独自思考。
四、做好自我管理。
彼得将自我管理解释为需要培养或者趁早培养第二个兴趣爱好。这里的自我管理,也就是在主业之外善于发展副业,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已经很是流行。很多的媒体平台为发展副业提供机会。不过彼得所论述的自我管理的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主业之外的副业,而且这种副业在将来能提升自我价值,甚至在退休之后依然能能为经济来源,能为生活提供保障。彼得在书中已经列举了律师等人的例子,是自我管理很好的例证。尤其是在现在社会,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力,更新换代太快了,已经让很多人产生危机感。因此第二兴趣或者说是副业的发展,对于应对将来失业及养老都是很有必要的。还是有部分人对于副业感到迷茫,笔者建议利用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入手,或者选择与自身技能相关的,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另外,还需要在做事的时候能够认真投入。经过时间的考验,能让自己从中获益,都是可以考虑长期发展。
综上,彼得的管理哲学实则是提醒管理者和个人应有危机意识,善于在危机中发觉机会,善于利用周围环境为自己保值增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