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之《5000天后的世界》(3)

读书笔记之《5000天后的世界》(3)

作者: 楚中九歌 | 来源:发表于2024-02-27 19:30 被阅读0次

凯文-凯利在创作《失控》中曾经预言,由科技巨头掌控的 ,赢者通吃法则以及免费经济和收益递增法则,并且预告了在20年后的财富榜上,必然会出现依靠这些法则财富暴增的IT精英。几十年过去了,他当年猜测的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因此很多人跑去问他,到底用什么方法才做出这样的分析,他给出的答案是:"仅仅是倾听科技,因为科技是有生命的,我会不断的追问科技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帮你实现。"

凯文-凯利预言在未来50年里,AI将成为可以与自动化和产业革命相提并论的,甚至是影响更为深远的趋势。

凯文凯利畅想过一个百万人同时工作的场景。要想实现百万人同时参与一个工作,需要一些目前尚未普及的工具。例如拥有AR功能的智能眼镜。自动翻译技术,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他语种与英语之间的互译。

几年前,社交网站radio曾经策划过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在很短时间内集结上百万参与者共同进行艺术创作。具体的方式就是有百万用户分别选择一个像素点任意涂色,并且通过控制这个像素点让整个像素化发生改变。有的人为此还雇佣他人共同作画,整个过程就像一场像素大战,这个像素活动只不过是一个游戏,但是要推广新生事物,趣味性必不可少,这种类似虚拟现实风格的游戏世界或游戏平台,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选择。

凯文-凯利预测,在镜像世界中,历史将成为一个动词。或许有些服务是需要收费的,但是想象一下,将手挡在看见的实景前趴的那么一挥,你就可以瞬间穿越多年以前,看到这个地方曾经的面貌。走在城市街头,可以选择将100年前,甚至200年前的影像叠加在实景之上,只需要对智能眼镜发出指令,想看到这里100年前是什么样子,眼睛里就会再现他当年的样子。如果继续调整时间轴,你还可以看到200年以前的样子,看到那个时代的风景。这样就可以随时聆听建筑物,诉说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功能如果应用在观光网站上,可能会大受欢迎。

凯文-凯利预测,社交媒体之后,新的巨大平台将诞生。就是将现实世界全部数字化的镜像世界。利用AI和算法,镜像世界既可以搜索现实世界,又可以搜索人际关系,并且催生出新的事物。

在那样的世界里,万物皆可与AI相连。

未来将是一个工作与游戏融合的时代。

在那样的时代,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失业。对于老年人,新的技术会稍微费点力气,但并不是完全无法掌握的。可能现在的确有些老人不愿意主动接触新技术,这个情况未来也会发生。但孩子都是20多岁的年龄,他想等到他们70多岁的时候,应该不会在面对新技术时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就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希望如此,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此外,70岁就无法学习新技术,这种假设也有些荒谬。人们觉得老年人会固守自己的知识领域,会趋于保守,这对年轻来说其实有时候也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更担心的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何从七八十岁,甚至百岁老人中胜出并找到工作,也就是如何确保年轻人有新的工作。假如老年人能够自如的运用新科技,年轻人将情何以堪?如果一个既有经验又有阅历的老人,同时还掌握着最新的技术,恐怕世界上将不再有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工作和娱乐的界限终会消失,二者终有一天会完全重叠。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财富层面,我们终将无法界定到底在工作还是在游戏,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凯文-凯利猜测,再过50年的时间,比起被剥夺工作的机会,新技术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可能。虽然有些工作必然会消失,但是总体而言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到了那个时候又将有新的AI诞生,人类注定还要产生同样的担忧拿出来。

科学和创新,其实从本质上说都是效率低下的东西。我们其实可以把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任务交给机器人去完成。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这对于有创造力的,可以实现创新的人而言固然很好,但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只能从事生产性的工作,这些人该怎么办?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能用生产力和效率来评价的人,这是一种偏见。在古代阶级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蔑视出身卑微的的观点。只不过到了今天,这种偏见针对的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即便是直到50岁,只从给我一个吃过一种职业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动机和适当的帮助,他们就会发生改变。这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不大,关键是如何改变他们的自我,凯文-凯利坚信,如果全社会都向这个方向努力,人就一定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凯文-凯利预见,未来会把枯燥的工作丢给AI去做。创造性的工作留给人类。他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只要能够获得几千个忠实的粉丝,很多创作者都可以衣食无忧。未来的AI其实会更多的被应用到重复性较多,比较死板,且追求效率的工作上。这种性质的工作,人们完全可以丢给AI,从而解放自己,多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

当然,AI不是万能的。我们就像神一样可以做的和神一样好。也许我们真的有了像神一样的力量,不是说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不是不会犯错。只是说我们的确拥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甚至可以创造出能够创造其他事物的事物。万能的神并没有创造世界,而是创造了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重点在于二次创作。

这其实比从头打造一个世界更容易,我们只要创造出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即可。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努力成为神,创造出AI或机器人,让他们进化出意识,可以自主的进行创造活动,接下来,他们就会再去发明新的事物。等到了这一刻,我们就真的可以被称之为神了。

不过,作者不相信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话。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对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在地球上已知的,具备智能的生物并不多。因此人类可能认为自己是非常独特的物种,并具备可以通用于各种领域的智能。

凯文-凯利甚至不认为人类的智能具有通用性。人类的智能无非是经过几百万的时间,为了生存下去,而进化出的非常有局限性的合成物而已。

在所有可能的想法与精神空间之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因此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人工智能。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不是通用的,我们的身体是为了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存下来而进化的,不是无所不能的。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为了生存下来都在努力的进化成极其特殊的个体。我们的智能也是与之相似。

我们如果可以调查全宇宙的智能物种,必然会发现极其多样的智能种类。我们以自己的智能创造的人工智能只具有单一功能。

关于AI的副作用,比如,如果不断进化或许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种AI,那么其效果会大大折扣。股市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再有AI价值恐怕只会改变更加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许会向明朗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谁都可以使用,好的影响只会相互抵消,使得预测股市的变得难上加难。

当作者在思考自身效应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还是以汽车为例,当汽车遍布全世界的时候,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那么将汽车换成AI,当AI无处不在的时候,当我们使用的所有工具都和AI相关的时候,当我们已经对AI为长的时候,甚至意识不知道他的存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假如这时候还有一部分人从不使用AI,他们会过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或是同一样为AI使用者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现在我们的交流有什么不同呢?

想必AI会出现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的AI之间是否也会产生某种联系?作者总是会在心中饶有兴趣的想象这样的场景,总觉得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之《5000天后的世界》(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qx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