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历经重重困厄而终得解脱。如今,我们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应该懂得向那些在民族存亡关头、前路迷茫之际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的前辈们致敬。
《历史的面孔2:变局》撷取了六位历史人物,讲述他们在变局之中的心路历程和一番作为。林则徐,张謇,杨度,秋瑾,辜鸿铭,林徽因,每一位都名震当时,且功绩又为后人所称颂。

对于林则徐,我们最熟知的是他虎门销烟的壮举。对此,赞誉者有之,毁誉者亦有之,甚至有人把随后而至的战争归咎于林的激进。
其实,列强对富庶而保守的中国的虎视眈眈由来已久,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也会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后面的几次列强入侵无不如此。
林则徐虽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也无力改变皇帝怕麻烦、官员烦多事、小吏贪权力这样积重难返的困局。所以面对全球涌动的大变局,清廷无法把握机会,也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本书所写的六位人物中,我之前对张謇一无所知,但读完他的故事之后却最为佩服他。才情俱佳的他科举和仕途之路坎坷,对世态炎凉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的为士标准很高:观人于不得意时,于不得意而忽得意时,于得意而忽不得意时,经此三度,不失其常,庶可为士。
他认识到中国要自立自强,就必须振兴民族工业,于是回家乡南通办纺织厂。经过开始的波折之后,产业越做越大,他又创办学校以培养所需人才。
实现了“教育—实业”的联动,赚得丰厚利润后,张謇开始主动回馈社会。他调动各种社会力量,陆续在通海地区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公用医院、盲哑学校、贫民学校、图书馆、气象台、更俗剧场、公园、博物馆等项目。
他让南通成为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较为全面地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事业的辉煌成功是因为列强们把精力放在了欧洲战场,无暇顾及中国。巴黎和会成了列强重返亚洲的前奏,他苦心经营的南通商业最终走向崩盘。

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求索。他们的人格魅力穿透了岁月,激烈着后世去创造民族更大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