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朱朱哥弟
文章写作,是人们用文字表达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构思、起草和修改。
构思:
构思,是指写作过程中极富创造性的一系列艺术思维活动。它是文章写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作品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的关键。
构思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主题的提炼、文体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表达的技巧以及读者的接受因素等。
构思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首先要审题、拟题:
1、审题
审题就是审核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只有搞清了题目的要求和意图,才能确立好的主题,紧扣题旨行文,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来。否则就会跑题或文不对题。
作文的审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命题作文的审题。这种类型作文如何审题呢?
命题作文的审题:
首先,应该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文题一般都有独立的词、词组和句子构成。审题时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把构成题目的每一个词都分解出来,弄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记叙文的题目《自学甘苦谈》,这是一个动宾倒置的句式结构,也即“谈自学甘苦”。宾语“自学甘苦”是作文的中心内容。其中“甘苦”是中心词,而“自学”是“甘苦”的限制词。其实它还隐藏了一个限制词“我的”,即不是转述别人的体验。它要求作者写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学中的“苦”,二是自学中的“甘”。此类文题还有属于记叙文《岁月拾零》、《生活琐忆》等,属于议论文的《知识就是力量》、《昨天·今天·明天》、《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
其次,要注意把握题目内在的深层含义。有些题目比较含蓄,审题时不能停留在题目字面上,必须通过一定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握文题的内蕴意义。如题目《报春花》,表面看来似乎是写报告春天信息的花卉,但实际上是让作者写心灵中的和各条战线上的春天,如科学的春天、文艺的春天、教育的春天,以及人的心灵上的复苏和觉醒。这类题目还有《路》、《足迹》、《雷雨》、《野草》等等。
再次,有的命题仅提供了文章写作的主要线索,审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围绕它来提炼主题,确定选材的范围和重点。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审题时必然因人而异。当你确定某一本书之后,你的思路就应该回答为什么这本书是最喜爱的;它在哪一个方面给了你重要影响,改变了你的人生历程;书中那些观点和材料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并为你开辟出一个新的视野。此类题目还有《在成长的道路上》、《八小时之外》、《我在星期天里····》、《我的业余爱好》、《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等。
它要求作者根据上面这则材料,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观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如何领会这则材料,从哪一个角度切入进去,确立作者的中心论点,这将决定议论的方向和内容。仔细阅读这则消息可以发现,老人的话渗透着一种生活的哲理,即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换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思想方法、性格修养,将决定其事业的成败与否,进而决定其一生的命运。这样作者可以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个人的主体因素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拟题
拟题,就是根据文题提供的材料和其他主观因素,拟好标题。
拟题有提供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和自定题目作文两种。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要紧扣文题所提供的具体材料。标题只有反映所提供的材料的特点,才能切题。能否做到紧扣材料,往往取决于审题时对材料的准确把握。
自定题作文的拟题,就比较灵活。它可以根据主题的提炼结果和表达需要,或画龙点睛传递精神,或间接暗示主题,或交待主题表达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内容和范围。它应该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吸引阅读下文,去思索和体悟文章的主题。
时刻检查标题,做到标题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一个就可以了!1、或画龙点睛传递精神;2、或间接暗示主题;3、或交待主题表达的线索;4、或揭示文章的内容和范围。
电视连续剧《悬崖》标题分析——
其次要运思
运思,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内容。比较集中体现在审题、拟题之后,动笔起草之前的一个阶段。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专门谈艺术构思的现象和规律的,它强调胸襟的开阔,想象的渺远,文思的虚静等,是有借鉴意义的。贾平凹在《散文就是散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进入文章的,穷极物理,便妙想迁得。如此而行,你就不愁没有新的角度,新的结构了。······要虚,虚怀天下风云,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下论于就事论事;要静,静观自然万象,你便有精干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
1、定向
定向,主要解决主题的提炼方向和表达类型。当我们面对大量材料或特定的文命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的提炼方向,即我想揭示某件事情的内在意义呢,还是想表现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是对某一个事物和事理进行解释和说明,揭示各种概念,还是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对某种说法进行辩论?是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还是直接或间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是虚构故事情节来呈现某种文学意象,还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来形象地再现社会现实?根据情理谋篇布局,按照气质的刚柔来决定创作的根本要求。
主题提炼的这种定向,也就决定了主题的表达类型。我们要揭示事件的意义、表现人物的精神,虽然作者可以在文中画龙点睛加以勾画,但往往需要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具体叙述来间接地加以表达。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辩论,则是抽象的理性观点的直接呈现。解释、说明事物和事理,是对原有规律的揭示,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性色彩,主题是一种事物概念的客观性表达。有时作者叙述人物和事件,描写景物,甚至是议论,其目的不在于揭示意义、表现精神、提出主张,而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某种感受,那么主题就应该表现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这种情感或许是直接的呈现,或许是通过叙事加以流露,或许是借用景物来间接地折射,或许是蕴涵在议论之中。而虚构故事情节,或在人物意识流动中来再现社会生活,主题则负载于文学意象之中,这种文学意象给读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只不过是提供了理解主题意义的框架和形象,真正的主题意义常常需要读者来填充和完成。
2、择体
择体,选择文章体裁的具体类型和样式。“量体裁衣”,当主题的类型确定之后,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来完美地加以表达的问题。古人云:“作文必先定体”,可见文体在写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章体裁(或式样、体制),文章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了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文章写作中的自觉文体意识,是作者写作风格成熟的标志。
择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确定文体大的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散文、小说等。它还需要对特定文体形式的斟酌和把握。如席慕容的《燕子》一文,她在选择散文体裁的时候,还必须明确、具体定位为抒情散文。
3、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类型和文体规格选择合乎要求的材料。
不同主题类型要求不同的材料。如情感性的主题,选择能够寄托情思、移情其中的形象具体的材料,并能够成为作者感情的生发点;思辨性的主题,选择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理论材料,以及具有雄辩说服力的事实性论据;说明性主题,选择知识含量大、信息密集的材料,这样才能传递出读者满意的知识信息;审美性主题,选择符合作者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形象性主题,要求作者概括生活,虚构情节,这些情节材料能够提供出丰富的意象和读者解读、想象和宽广空间。
不同文体规格,材料所呈现的形态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同样的叙事性具体材料,在叙事散文中就要求材料的完整性、具体性,在小说中就要大肆铺染,追求形象性、生动性、情节性,在抒情散文中常常使用的是局部的零碎片断,在诗歌中则是瞬间的浮光掠影,在散文诗中往往要求叙事性材料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而在议论文中则表现为概括性的叙述。同样写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可谓浓笔重彩,什么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不一而足。而一般在记叙性文章的人物记写,就比较平实,文学色彩就不那么浓重,在议论性的文章就成了概括性的介绍。同样的议论性抽象材料,在议论文中它可以占据主体地位,进行长篇大论的敷演,而在记叙文中或小说中只能是画龙点睛式的点染。
4、理序
理序,就是谋篇布局,设置线索、脉络,具体安排材料,使主题得到完美充分地展开。
首先,精心设置贯通全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展开主题的轨迹,它在行文中时隐时显,有迹可寻。它与内在的主题脉络互为表里。线索不确定,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无从谈起。一篇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但存在着主次之分的多重线索。根据它们在文章中的功能,有主线、副线、单线、复线、明线、暗线等不同类型。它们像人体的经络、布匹的经纬那样,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线索不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都应该若隐若现,或明或暗地显示出某种语言的标志或印记。
其次,围绕线索安排材料和布局。线索有时凝聚着文章的主题,是主题表达的某种“凭借物”。只有确定了线索,才能使材料有归宿。凡是与主题线索有关的材料,要分清主次、详略、轻重,考虑它们之间的照应、烘托,然后用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此外,还要精心安排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使层次清晰、衔接自然。每一层次都要能生发出下一层次,每一段落都要能承接上一段落,这样行文就能前后贯通、互相照应,不会文脉阻塞、脱节断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