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在教育这块土地上也耕耘了近三十载了。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功效也日渐明显。但是,近十年来,教育这块“净土”“静土”不再是以教育为主的景象,呈现出的是急功近利、精致主义,“唯成绩”“唯分数”,校园内充斥着漫天飞舞的文件,内容涵盖几乎社会机构的各个方面,要方案,要制度,要措施,要记录,要照片,要视频,要总结、要成果。不管符合不符合区情、校情、学情乃至孩子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一股脑儿进校园,校园简直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当然反动的、违法的没有)。
中央三令五申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可事实上呢?有学不完的平台,有上传不了的资料,有应付不过来的活动,合情的不合情的,有意义的无意义的,一锅儿烩。
想象当年教书时,没书看,找书看。平时,闲下来,就会琢磨明天给学生开展一些什么活动,怎么上好一节课。现在呢?泛滥的资源和鱼目混杂的资料扑面而来。教师置身于一个懵懂的境地中,如果不去细心钻研课程标准,往往会陷入一种随波逐流,失去"主线”目标的危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我个人来说,目前的状态,好像已经是既没有学(好像真的时间太紧张),也没有思的境地。
教育的沿途有数不清的风景,也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需要教师去做一个能将心思静下来的旅行者去欣赏,去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