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公司中,你是否总是看到一些人:他们在任何繁忙的时间都会钻“懒”的空子,逃避安排的工作,试图以最小的付出,投机获得最大的回报。他们对于团队没有忠诚度,是彻底的工作投机主义者,而你可能对此正一无所知。
(您有一份免费的《薪酬全绩效高激励设计》资料还未领取↓↓↓)

这些人常会侥幸地想:
“我的工作做得稍微差一点点,又能怎样呢?
老板不会发现的,小李就没被发现过。”
把工资拿到就可以了,工作进度与我可没什么关系!
我不关心项目的死活,我只要自己每月有钱赚,哪怕公司垮掉也无谓,我可以立即换个工作。”
那么这些人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
1、木桶效应
木桶定律:最短的木板决定这只木桶的容水量。你是否认为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应该是其中每个成员的平均水平。所以在工作中,如果团队里有一个能力特别强的人,就会帮助你的团队表现好一点,但如果情况相反,那么这个团队的表现就会略有降低。因为平均水平被拉低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不靠谱,团队工作不是简单的算术题,只知道用运算公式加以计算,就能得出权威结果。事实是:如果你的团队中有一个技术特别不熟练的员工,或者是一个懒惰的员工,那么团队的表现就会降低一点甚至大大地降。
从本质上讲那些吃白食的人,从不做什么得力的工作但获得了与众人相同的待遇。当这个团队表现得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吃白食的人受到损失了吗?许多白食员工其实没有因此受损,他们更多的是借助权力的优势或其他厚黑之术,跑到另一个表现好的团队混日子,并且再次获得了较好的待遇。
对团队贡献最少的人,却是团队成绩最大的决定因素,而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无是轻重可以忽视的人。即使一些有能力的人努力地表现好一些,他们也无法弥补那些表现很坏的成员对于团队的消极影响
2、逆淘汰现象
如果你公司中有大量的懒鬼,他们对于周围同事造成的坏影响十分明显。结果经常有人向你反映说:
“老板,我不喜欢那些对于工作不关心也不努力,只在领取薪水时才出现的人,”他激愤地说,“我不喜欢工作时不得不监督那些不用心的同事”。
而另一名干部则给你发密电:“老板,我不喜欢不停地告诉他们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弥补他们的流疏忽,已经成为我的首要任务,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放任不管?私下找他们谈话?公开批评?还是对业绩不好的人进行一定的处罚?或者直接找个理由开除?我想大多数人最多是公开批评。但这有用吗?除了你的脾气污染了空气,过几周后还是会回到原点。
没有人喜欢一个懒鬼坐在自己的身边,成为同事。因为他们会让能力强的多干不应该他们做的事,更会让团队绩效差,分配也会不公。如果你处理不好,团队流失的不是那些懒惰者,却往往是那些高能力的人。
3、团队破裂
先看一有趣的试验。世纪的20年代后期,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 Max Ringelman)进行了一次拉绳试验。当实验的参与者到场时,他要求人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拉拽一根绳子。实验进行了很多次,每次的人数都各不相同。结果发现,两个人拉绳子的总力量要大于一个人,三个人拉绳子的总力量要大于两个人,以此类推,这当然不足为奇。不过,在将施加在绳子上的总力量除以参加者的人数之后,林格尔曼随即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随着人数的增加,平均每个人所施加的力量都出现了下降。参加者越多,平均每个人在绳子上施加的力量就越小。
所以在实际上,N个人施加的总力量其实并不比N-1个人施加的总力量要大,因为其他N-1个人所减少的力量,足以抵消第N个人所施加的力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组织行为学中如此描述:团队真正奇特的地方之一,在于他们能够使2+2=5,同时也能够使2+2=3。如果团队的成员在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方面比较缺乏,就很容易滋生懒散的情绪。比如,在工作中,一些人会把自已该做的事推给其他人,或者在自己的工作没及时完成时诿过于他人。

于是,如果你不阻止“搭便车”的团队成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放弃你这辆车,因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承受着最大的不公平,久而久之,能干者无人再为你付出,最后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你的团队成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你的部门或公司混到这一步时,团队破裂,倒闭将是不可免的。
那么,对于这些“懒人”、吃白食者,该怎么处理?怎样才会避免他们继续蚕食企业?
1、直接开除。
这是就直接的方法,但有没有考虑,你是什么原因辞退他呢?他手上的活分给谁?接活的人是会有意见?团队怎么看这个情况呢?
2、对这些人进行绩效惩罚。
设定绩效考核奖惩标准,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做不好,就进行扣罚。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形式,例如KPI模式,但为什么效果总是不理想呢?我认为有以下问题:
追求高绩效,却奖励做表面文章的人;
考核以业绩为主,却往往凭主观印象;
鼓励创新,却在处罚敢于创新的人;
鼓励不同意见,却在处罚发表不同意见的人;
按章办事,却在处罚坚持原则的人;
鼓励勤奋工作、努力奉献,却在奖励不干实事的人。
3、进行激励,逐步优化
我们进行反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这些“懒人”、吃白食者能够积极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呢?

奖惩在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更多是企业给员工的压力。那么有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激发员工让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干呢?有,如KSF,对管理层的价值进行分割,薪酬进行分块,并提出关键成功因子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个人价值的提升,一定带来企业的增值,员工也会加薪,创造共赢状态。但如果做不好,你创造的价值达不到基本要求,得到薪酬也会相应减少。这个与扣罚不同,这个是员工自己创造的价值不足,不是企业强制考核,员工自己做不到。
企业【薪酬绩效机制】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分钱薪酬问题,学会分钱?(您有一份免费的《薪酬全绩效高激励设计》资料还未领取↓↓↓)领取绩效资讯、员工持续激励系统机制,加V:zwwjx66多交流互动
再如PPV,对二线岗位(如人事、财务等),将其工作事项逐一进行量化、价值化,即每项工作建立标准,并给予定价。做好了就拿这份产值。再进一步,将工作事项区分后,根据性质、员工饱和、自愿度将部分工作分给其他同事。让愿意干的员工多劳多得。这样通过工作的不断优化,不断整合,逐步淘汰那些“懒人”、吃白食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