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个人都是投资人

作者: 孙彬的小罐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1-05 14:27 被阅读455次

    1.重定义

    从商业的一面来讲,现在这个世界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的:

    世界像一个金字塔,底层是碌碌无为的打工众生,一旦成功或有资本家的亲睐,便一举成为创业者。

    成为创业公司的老板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步,别着急,奋斗个几年,捞上他一个亿,扔掉创业者的头衔,转身变为投资人,把钱大把大把的扔给创业者,自己躺在夏威夷的沙滩上香槟美女度过余生。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是跃升式的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这有点像那个乞丐的故事,当被人问到让他当皇帝他想怎么当?乞丐答曰:在宫殿里放满馒头和包子,一辈子也吃不完。

    很多人这样看待现代社会的分层,原因是他们将社会分工太过简单的归结为一个原则:钱。最没钱的人给人打工,更有钱的人去创业,最有钱的人去投资。

    于是关于人生的大部分迷茫都归结为这个问题:怎么变得有钱?仿佛只要有钱了,身份会自动降临到自己身上。

    而这样的思路会陷入一个可怕的循环,我没钱,我想那么多有个屁用,我越什么都不想,我就越没钱。这种循环只有一个心理出口,那就是仇恨。仇恨王思聪,因为他比我有钱,王思聪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完全不关心,富二代都是傻逼,我要是富二代,我要比他们更傻逼地去践踏这个世界。

    然而,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就在我的身边,就在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圈子里,我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同时处于许多个完全不同的圈子里。为老板打工的员工,也许在晚上摇身一变成为某个读书会的大牛,读书会的萌新也许正是健身圈的私教,健身房大汗淋漓的胖子也许是某个俱乐部的投资人,俱乐部的成员是某个公司的离职员工,这位离职员工正在为他的前领导介绍一个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买卖,大买卖的买家又是另外一个粉丝群的小虾米……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破碎。

    大部分公司的寿命也都越来越短,它们由一群人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临时组建,又因为不适应市场而解散,从而将人才释放到市场上重新分配。——别以为你的老板不知道这个道理,下次他要你为百年基业奉献自己的人生时,你不妨问他能否签订一份百年的雇佣合同?

    这是个人人为己的时代,聪明的老板和员工只是共同找到了一个点,让所有人在这家企业能够暂时找到「为己」和「为公」的平衡,让所有人可以不戴着面具谈「只要公司好,我无所谓」,而是谈「公司好,我才更好」。离职的员工和开人的老板,也不需要摘下面具露出獠牙,彼此失望怨恨,而是继续保持联络互助——离职员工正在成为原公司最大的客户经理。

    这个时代的人们,收入结构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都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每个人也都把自己的一部分资源投资给别人以期待获得回报。

    原泡泡网主编卓克,作为一名科学和广播爱好者,用业余时间录制《卓老板聊科技》节目,在2015年与喜马拉雅签订声音独家协议。后来节目做的好,在喜马拉雅上开始提供付费音频服务,并与罗辑思维合作,在「得到」app做付费知识服务,他本人也正式成为自由职业者。

    而随着业务量和音频工作内容的扩大,卓克有一天会招募自己的助手和编辑团队,甚至成立一个全新独立的公司。进入这个公司的员工,也许正在用业余时间做着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在未来又将会催生一个新的生意……

    从广义上说,创业即是向他人借资源做事,投资即是把资源借给做事的人。

    在这样的定义下,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创业者,他们都在有意无意的做一些自己还看不到未来的事,通过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一些美好有趣的事情从未来搬到现在。

    这个时代,每个人也都是投资者,他们把自己的资源借给他人使用,并帮助他们实现正在做的事,以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同一家公司的老板和员工之间都互为投资人——员工投资的是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老板投资的是公司的教育和平台。


    2.文字游戏?

    或许读到这里你会想:还不是个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重新定义这个,重新定义那个,重新定义有什么用?好比说「哪里分什么东北人山西人,大家都是中国人」。定义了半天,我该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人。

    我总不能跑到我的老板那里说,哎,我可和你一样,也是创业者啊!傻不傻啊!

    若是你觉得我在玩换概念的文字游戏,那请继续看下去。

    我经常给朋友推荐一本书叫做《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这本书关于设计的探讨自然让人受益良多,但我从这本书上收获最大的是书中前言里讲的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的圣诞节,我收到一份圣诞礼物,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各种树的书。当时我父母在家,所有的礼物都打开后,我决定出去走走,认一认邻居家的树。出去之前我读了书的一部分,其中提到的第一种树是约书亚树,只需要两个线索就能认出它。由于约书亚树相当怪异,所以当看到书中它的照片时,我对自己说:「哦,北加利福尼亚绝对没有这种树,这树太怪异了,如果我见过,肯定应该有印象,可我以前从没见过。」

    之后我拿着这本书走出家门。我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巷子里,这里共有6家住户,其中4家的前院都赫然立着约书亚树。我住在那里已经13年了,此前居然从未注意过约书亚树。我在这个街区转了转,发现似乎每一家布置新居时都会到苗圃买约书亚树,至少80%的住家前院都种有约书亚树。而我在此之前居然从来没有注意过!在我知道了这种树之后,我是说在我能叫出它的名字之后,它就无处不在了。

    这正是我要强调的:一旦能说出某样东西的名字,就会很容易注意到它。你就会掌握它,拥有它,让它受你所控。

    这个故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后,我不再讨厌那些将一些我已经模模糊糊知道的概念定义成清晰的名字的人——比如罗振宇将商业的空间战场重定义为时间战场,尽管很多人觉得这只是骗人的文字游戏,但知道这个名字和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我,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名字——或者说定义——是我们的意识之墙上用来悬挂复杂世界图景的挂钩。

    回到我们的话题,重要的事情不是给自己赋予一个什么身份,戴一顶什么帽子,而是一个人该如何看待自己。当你换一种方式看待自己的身份时,你所有的行事风格都会围绕着这个角色展开,而这一系列的行事风格会随时间的流逝慢慢积累,最终质变成你真正的身份。

    2017年上班的第一天,我的两位员工——我更喜欢称他们为伙伴——分别向我提出了两个想法。

    第一位早在两个月前就向我提出,我们目前的服务需要一次大的知识升级,我给他的回复是:「别光提问题,给方案」。两个月后,他自己找朋友托关系,直接约见了行业上游的一位领导。在和这位领导的交谈中,这位伙伴坦诚的交代自己不是来吹牛和谈合作的,就是想听听大客户对我们这种公司的意见,以及客户自身真正的痛点。然后,他在新年第一天带着真实客户反映的真实问题来到我面前,再次提出他的建议,以及详细的升级方案,这一次我的答复是:「做,一定要做。」

    另外一位,则是跨行业结交了一位朋友,在交流中发现我们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跨界为他们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和这一类客户,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她和这位潜在客户达成协议,前期免费提供一小部分服务提升对方个人的业绩,在有显著效果后直接由对方介绍给公司领导。当她详细地向我描述她的思考和愿景,以及对这个项目前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思路时,我发自内心的高兴,无论这个项目能做多大,我都决定毫不犹豫的去尝试。

    换做你,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伙伴想要离职,你是否愿意不惜代价的留住他们呢?如果留不住,你会不会尽力动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他们开创自己的天地、从而在未来得到他们更多的帮助呢?

    他们没有所谓的身份,也没有被贴上什么创业者或投资人的标签,他们甚至在公司没有一个漂亮的头衔,但他们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方式打动了我,我会觉得,和这样的人共事,成事的概率会大很多。


    3.表世界:创投人什么样?

    我把世界看起来的样子、以及每个人被其他人公认的身份,称作「表世界」,即表象世界。而每个人看待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每个人的思想,称作「里世界」。所有人的思想构成了「里世界」的结构,这个结构被披挂上华丽的外衣,才形成了人人一眼可以看到的「表世界」。

    我们先来聊聊,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有钱」,「表世界」里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什么样子?

    创投人是发声最多、却抱怨最少的人。

    在互联网上,我们听到的发言,尤其是那些总结自己对世界看法的发言,大都是由创业者和投资人发出的。相比其他行业的人,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哪怕是失败之后的总结。同时你会发现,这些喋喋不休的创投人,很少抱怨这个世界。即使他们深知世界的不公,机会的稀少,甚至政策上的沟沟坎坎。他们多数时间在为一件事争执,却很少为一个人撕逼;他们多数时间在为大环境唱赞歌,却从来不抱怨自己老婆的外遇。

    创投人喜欢思考「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吴博凡喜欢引用一个胡适先生讲的故事:一个人迷路在森林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选择——顺着溪流走。这么走也许会绕远路,但它能带来几个好处。一是溪流无论怎么绕都会在大概率上朝着一个方向走,跟着它不会走回头路;二是能持续得到新鲜的水源,不愁渴死;三是有机会遇到同样的聪明人,结成伙伴一同找路。等到这位迷路者最终走出了森林,他还是像刚进入森林时一样,对整个森林的地图以及自己为什么会迷路一无所知,但他在意的是「走出来」这个事实。

    这个人就是创业者。他们不纠结于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不在意什么资本寒冬,更不会花时间去搞明白创业的森林地图到底是个什么样,他们只专注于思考一件事:找溪流。

    创投人不在意世界的无法理解,而是不断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

    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的太多角落那真叫一个痛恨。像《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主人公一样,看不惯开车不导航就不认识路的人,看不惯B站上搞什么三国鬼畜的人,看不惯迷恋小鲜肉的人,看不惯读了几本破书就要晒朋友圈的人,看不惯同性恋酒吧里纸醉金迷的人,看不惯穿着板鞋脸上纹着偶像名字的人。他们认为世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样子,一个满足传统价值观的底线,不满足的就要唾骂。

    前央视《东方时空》的70后主持人,辞职后加入傅盛创投,她说,做投资人对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更愿意去理解那些她本来绝对不可能理解的事。比如网络直播这种现象,很多人很看不惯,很低俗,不就是一帮小美女打打情色擦边球骗一群小屌丝的钱吗?但作为创投人,她的思路不是去抨击唾弃这种现象,而是思考:直播这么低俗都有这么大的流量和变现量,这简直就是处女地啊!如果我们投资去做更高质量的直播,那岂不是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说句不中听的话,创投人从来不骂傻逼,而是去想办法赚傻逼的钱。

    创投人都很忙,但却都活的很精彩。

    创业者和投资人可不是天天躺在沙滩山晒太阳的人生赢家。他们很忙,他们要处理来自公司内外的勾心斗角、要处理每一个管理者传递的难题、要找资金、找市场、找出路、接受采访、写文出书、出席数不清的会议。但你看:

    刘强东几乎穿越了所有中国的沙漠,还是一名厨艺高手;周鸿祎酷爱真人CS,周末经常去北京怀柔的CS训练基地战个痛快;李彦宏酷爱探戈,百度年会中还不忘秀一把高超的舞技;王石刷新了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记录;张朝阳的Disco舞强过许多专业选手;马云酷爱武侠小说,还画了一幅售价3600万港币的油画。我自己公司的投资人——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赵老板就是一名越野车发烧友,自己投资组织越野锦标赛并作为赛手参赛,把事情玩的high翻天。

    虽然他们很忙,但他们没有以忙为借口过着只赚钱不精彩的生活,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清楚,挣再多的钱,自己一生的时间也不会比别人多出1秒。

    创投人不是成功者,而是永远的失败者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成功永远不是终点,更没有什么「人生巅峰」。所谓成功和失败,在他们眼中只是「事件」,而不是结局。好的创业者从不向投资人要什么旱涝保收的温房,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和投资人一次一次得到更好的回报;好的投资人也不是拿钱赌博,而是动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帮助他们投资的创业者。

    他们在一件事做成后,会自不量力的去做另一件更可能失败的事;他们在失败之后,也能够一次次不抱怨的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前行。


    4.里世界:看待世界的目光

    前面说到,「表世界」中每一个人的样子,其实是由「里世界」中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的。我们再来说说这个「里世界」是什么样。

    麻省理工学院学者Daniel H. Kim在1999年发表了一个这样的认知模型,来描述一个人看待世界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事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世界,也就是上文中我所说的「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能够看到哪些人赚到了钱,哪些人的老婆跟经纪人跑了,白菜涨价了,乐视的资金链要断了。世界很热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件供我们评论,而围观和评论,仅仅是在认知世界的最表象。

    下一个层次是「规律」。我们看到日升日落,便总结出规律:有相当大的可能,太阳还是会在明天早上6点升起。看到这一层的人,能够省去很多重新思考的时间,比如别人动了我老婆我会不高兴,那我最好也不要去动老板的老婆。但这个层次的眼光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他永远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思考,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就会完全乱了阵脚,惊慌失措——很多人经常发出感慨:「世界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就是只看到了这一层。

    再往下一层,叫做「结构」。这一层世界观,是去探求事件规律背后的成因。比如,双十一淘宝打折,这是事件;每年打折一次,这是规律;为什么淘宝网会创造一个购物狂欢节?这一层思考,就是「结构」认知。在这一层思考中,你会识破淘宝建立品牌心理锚定的鬼心思,也会看穿卖家先升再降的小把戏,因为背后赚钱的动机,才是构建那些事件规律的幕后怪兽。看穿这一层,你不仅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预测「事件」的发生,也能够预见一些违背日常规律出现的小概率事件。

    倒数第二层,叫做「心智模型」。到这一层认知,已经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了。这一层认知不仅需要你看透事件规律背后的动机,还能够看穿事件制造者动机背后的真正心理。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讲到刘强东年年双十一打广告跟天猫死磕,很多人觉得他这样很蠢,明明是人家淘宝创造的狂欢节,你刘强东总上去掺和真像个小丑。看到这一层的人,即是看到了「结构」层面的人,但还是有人看到了下一层「心智模型」,即刘强东不惜扮演小丑与天猫死磕的动机背后真正的思考:作为依旧亏损靠融资才能活下去的京东,需要给投资人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我是天猫唯一的竞争对手。所谓「心智模型」,就是所谓「动机背后的思想」,上文中我讲到「不骂傻逼,而是挣傻逼的钱」,也是要到这个层次才能做到的事——不是骂痛快就完了,你得花心思去搞清楚那些你讨厌的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最后一个层次,叫做「容器」。所谓容器,就是限制事件制造者心智模型的那个容器,或者说,是价值观、是格局。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凤毛麟角,我认为乔布斯都只达到了第四个层次——他玩转了人心,他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却不能看透和掌握他人的价值观。说到第五个层次,我想到两个人:希特勒和巴菲特。前者是靠创造了一种价值观来影响整个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所有的心智模型、以及在其上构筑的行为规律,都在他创造的价值观上生长出来的。后者则是看穿了创业者的格局和思想,并站在「格局」之外判断自己的投资。当年有人说互联网这么火,智能硬件这么火,巴菲特老了,不投,事实证明巴菲特又猜对了,科技领域大部分公司都迅速被干掉了——事实上巴菲特并不是没有投科技领域,他投资的亚马逊就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格局,极少的成大事者,是那种不仅知道自己的格局,还能看穿他人格局的人。

    看到「容器」的人的思考,叫做Vision(预见),这种看穿世界长期发展的思考几乎不可复制;

    看到「心智模型」和「结构」人的思考,叫做Strategy(战略),这是构建一条通往Vision的路,每个人都有不同,比较难以复制;

    看到「规律」及「事件」层次的人的思考,叫做Tactics(战术),构建在战略基础上的战术,是具有实在价值的行动策略,而「看到西瓜涨价就赶紧卖西瓜」这种战术则是最容易被复制,也最容易被黑天鹅事件击溃的小伎俩。

    以上五个单词,希望你能够记住,还是像「约书亚树」的故事那样,一旦你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你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思考在哪个层次,需要向哪个层次迈进。

    这就是我想说的「里世界」。


    5.说了半天,干货呢?

    我发过的文章,被人骂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废话半天,啥干货都没有。

    我猜这一篇一样会在评论区找到这样的指责。聊到这儿,也该抛出题眼了,我说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个人都是投资人,说了半天其实每一个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依旧是自己。那么到底怎么做,能够一下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干货呢?

    干货不是没有,只不过所有的干货,都只说给「圈里人」。

    怎么讲?这不是吝啬。比如一个从来不运动的胖子找到一个游泳教练,问他「我该怎么减肥啊?」,教练的回答一定是:「游泳啊,多游。」胖子想,「废话我还不知道游泳减肥,一点干货都没有,滚。」

    而一个坚持游泳一个月的人找到这位教练,问他:「我该怎样提高游泳速度?」教练会回答他:「想提速的话,一定先把自由泳练好,注意锻炼你的背肌和大腿肌肉」。嗯好像有那么点干货了。

    如果一个人坚持游泳三年,他找到教练问:「我怎样把百米速度从1分50秒提高到1分40秒?」那么这位教练会让他在自己面前先游一次,然后详细纠正他的姿势错误,并给他一份适合他的详细饮食和锻炼计划表。

    干货一定不是随便扔给那些站在门外观望的人,让他们一夜之间从胖子变成百米1分40秒游泳健将的「传世秘籍」,干货只能是在一个人有了新的自我认知、并围绕这个认知构建自己的行为体系之后,逐渐得到的。

    把自己当成创业者和投资者,是认知转变的开始,而在这个认知转变之后行为上的转变,我倒是有这么几点建议:

    用80%的时间把手头的事做到最好——不是老板希望的最好,而是超出自己和所有人预想的更好——然后用20%的时间对世界充满好奇。你可以去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关注医疗业的发展、关注哪些公司做出了更有意思的产品、哪些人做出了让世界更美好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我又不是这个行业的,关我屁事」。

    多做一些得不到物质奖励却能够得到他人赞赏的事。比如:怎样做出更漂亮的PPT?怎样唱好一首歌?怎样高效的写一篇读书笔记?怎样拍摄一部优秀的短片?怎样写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记住上边说的游泳的故事,去做——而不是观望——你才能进入一个个「圈子」,认识更多的牛人,得到更多的干货。

    像创投人一样思考「怎么办」,而不是「怎么会这样」。这件事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每当你遇到想要抱怨「这人怎么这样」的事的时候,你都换个思路去想,「我该怎么做?」。

    做那些能够积累下看得见的东西的事。同样的,不以当下是否赚钱来判断是否值得做一件事,而是看这件事能否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轨迹。比如为读过的书写下一篇笔记,分享到网上,或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选一个题去喜马拉雅做一个音频播客,而不是看八卦新闻并在他人的文章下留言谩骂。日积月累,这些事会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甚至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

    最简单的建议:读创投人读的书。我们能够很轻易的找到创投人读什么书,他们很乐于分享自己的书单,但很多人不屑于读这种书,或是觉得与自己无关,或是觉得太励志鸡汤。随便列举几本:雷军推荐的《硅谷之火》,李开复推荐的《精益创业》,马化腾推荐的《认知盈余》,李彦宏推荐的《信息简史》。如果你一看书名就觉得看这些书太low,或者认为这些都是骗人的心灵鸡汤,那么我建议你先把自己当做这些推荐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读上一本。在这些书中,读书的你不要去找所谓的「干货」,更不要指望能够一下子收获什么智慧,而是透过内容去思考他人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干脆找来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传记,不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这个几乎没有用——而是关注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过哪些思考?

    最后,当你尝试去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会被很多人嘲笑和挖苦,最容易被扣上的帽子就是「装逼」。你会慢慢疏远那些嘲笑你的朋友,你也会逐渐无视那些在你的文章下面谩骂的留言,因为你知道,越是向更深层的思考前进,和你同路的人就会越少。而那些不同路的人是无法和你探讨这些问题的,他们停留在「事件」层面,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等待你的是更美好的旅程。

    而所谓成长和成功,就像是偶尔的失败和孤独一样,都只不过是这趟旅程路边上随手可见一处风景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个人都是投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za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