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世界:从黑暗森林走向黎明曙光
----------------------------------
因为制度设计一旦成功,最佳结果自然产生。
制度设计的心得体会:
1、过往的经济学基于归纳总结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而制度设计反其道而行之,基于结果倒推目标。 根据目标设计制度、建立和推行经济制度
2、经济制度的目标或许各有不同,归结到其本质都是为了求得稳定,终极目的是为了求存。然而,参与者并不关心设计者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必须要制度设计和激励制度相互匹配,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达成一致。
3、没有绝对客观的公平和公正,但是有主观认同的公平和公正。充分尊重每个参与者的利益和权利是制度设计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
从黑暗森林走向共创价值
黑暗森林法则:
1、宇宙各文明的信息具有非完全对称性,他们尚未察觉彼此的存在,也不确定对方是否察觉
2、各文明均认为宇宙中的生存安全是稀缺的
3、较低等级的文明能够产生技术大爆炸,有可能赶越较高等级的文明
4、宇宙物质文明的总质量守恒
如果星球A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星球B发现了,B星球认为A星球以后可能会出现技术大爆炸,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加高级的文明,B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
1、 把A星球毁灭掉
2、保持沉默,因为他的举动可能会引来更高级的C文明的关注
同理,C、D、E、F、G,越是高级的文明越选择谨慎行事,因为他们担心在宇宙中有比自己更加高级的文明存在,自己行动可能会暴露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最后整个宇宙就像一片“寂静深海”。绝大部分的高级文明都保持沉默,只有相对落后的文明嚷嚷着要摧毁对方。
囚徒困境的案例是黑暗森林的一个简易版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犯人A和犯人B都无法得知对方的选择结果,最后他们只能选择认罪,接受相应的惩罚。
遭受毁灭所需要承受的成本远远高于认罪所要承受的惩罚。
-------------------------------
从黑暗森林走向黎明曙光
在所有博弈论的案例分享中,蛋糕的均分、政府如何询问各公司对于许可证的询问、海盗分金(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等等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的目标是维持制度的稳定性,背后哲学思绪一定是“求存”逻辑。
========>区块链的出现,让制度设计的大规模应用成为了可能
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账本, 通过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手段,完成一个重要目的:公开账本。
为什么要公开账本?
因为账本公开的背后是共识机制(信任),只有双方互信,才能激励大规模的协作。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黑暗森林法则,可能假设条件会变成这个样子:
1、宇宙各文明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A文明的行为取决于B、C、D、E....等文明行为的最佳回应
2、一旦某文明违背了合约,会受到文明毁灭的代价
3、宇宙物质文明的总质量守恒,各文明参考原则1,作出最佳回应
————————- (脑洞到此为止)
谈谈区块链带来的信任机制将会如何影响我们在员工考核、内部资源分配以及商务谈判与合作中的启发。
未来说区块链的到来将会把商业文明从黑暗森林时代拉向黎明曙光的时代。恰恰就是因为基于信任的共识机制的建立。 我们不用担心A公司违背合同而造成B公司的损失,因为A公司需要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过B公司损失的成本。
举例而言:
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流量逻辑,流量拥有者通过对流量进行连接和精准匹配完成商业的变现。 随着A公司获得的流量越来越多,中心化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企业扮演的是:连接者、匹配者与市场机制设计者。
区块链的底层逻辑是生态逻辑,生态构建者通过激励和治理对资源重新合理的分配。 这里的生态构建者其实就是(mechanism designer)。 生态构建者的任务并不是公司利润的最大化,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最佳结果。
生态构建者和流量拥有者的目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制度设计的方案截然不同。
生态构建者的任务:
运行平台:
1、运行平台,建立连接。平台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互联网平台业务和技术架构逻辑)
创建通证:
2、创建通证,形成社群。通证的流转逻辑是什么? (通证设计、场景设计、流通设计逻辑)
运营社区:
3、运营社群,进行治理。是否可用有经济价值(非原业务逻辑)的通证进行生态的 链上治理? (激励和治理逻辑)
网络社区、数字内容、分享经济、新零售、资产通证化,这些行业可能是区块链落地的首要应用场景。
作为生态构建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度设计让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公平、公正的选择符合自我利益的决定。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尚未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