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家,听妈妈(妈妈在一个寄宿小学当生活老师)说起寝室的一个“问题学生”,该学生经常与同学、老师发生摩擦,动不动就赌气,有时情绪激动还扬言要跳楼。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只得每次把家长叫过来。
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就说这孩子肯定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关注,寻求存在感和价值感,可能与长期缺少关爱有关。后来得知,这个孩子在家中爷爷奶奶对他太娇惯了,爸妈又长期在外面打工。
在今天的《正面管教》解读中,这章重点讲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讲过,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也许他只是在告诉我们——我想有所归属。
鲁道夫.德鲁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因为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为自己选择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
这种目的或者说错误观念主要有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地认为只有在得到关注时,才会有所归属;
2.寻求权力,错误地认为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是由你发号施令时,我才有所归属;
3.报复,错误地认为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放弃。
不仅是孩子,包括有些大人也会出现上述四种错误目的,因为他们相信,寻求过度关注和权力有助于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报复会使他们在伤害中得到补偿,放弃则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怎样来识别孩子的这些错误目的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有可能以同样的行为来达到四个错误目的中的任何一个。
比如:孩子不做家庭作业的目的,他也许是想获取关注,也可以是来显示自己的权力(你制服不了我),还可以是寻求报复(你觉得我的成绩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也让你来伤心),或者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我真的不会)。
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是从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中。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的反应如果是愤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如果你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受到了挑战或被激怒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绝望、无助,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所以,如果你任由自己的这种感觉支配时,就陷入了和孩子一样的境地。比如权力之争,或者自暴自弃。
第二条线索是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从孩子的反应中。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有可能在得到了暂时安抚后继续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者开始引发你关注的别的行为;寻求权力的孩子,有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反抗,通常也会升级成你和孩子的权力之争;选择报复的孩子,会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的话来反击你。这些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报复循环。
这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来“解码”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但仅仅知道还不够,因为我们太容易被愤怒和沮丧的情绪左右了。重要的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孩子到底要告诉我什么呢?然后找到一种应对办法。
由于太容易被愤怒等情绪左右,我们习惯的反应是惩罚、说教、责难、羞辱和痛苦等方式来促使孩子做得更好。这当然不是正面管教提倡的方法。
因此,当懂得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大人也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你要记住每个人都需要关注,但过度关注并不是对孩子的鼓励。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建设性的行为,比如你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在一旁打岔,你可以拿个手表给他计时,这就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你还可以做一些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给他一个满怀的拥抱,或者两人之间约定一些暗号等等。如果孩子老是哄劝不好,就停止哄劝,做些别的事情,不防挠挠他的咯吱窝,让他从原来的情绪里脱离出来。
对于寻求权力的孩子,不要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但是可以让孩子建设性地使用它。比如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建立和问题的解决。孩子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解决方案。家庭会议和班会也是解决权力问题的有效方式。
总之,不管是针对哪种行为的孩子,不管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有一条是都可以适用的,就是用语言表达你的爱和关怀,用和善且坚定的方式表达你的要求。
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以上的原理: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希望我们都能用更宽容、更广袤的爱,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今天的共读就到这,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