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帖子,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年人眼里失去了光”。我倒很久没有观察我眼睛里有什么,每天除了疲惫,我想最多的就是眼屎。眼里有没有光不清楚,心里已对世界失去兴趣多时。近几年,难有事情能提起我的兴趣。之前特别爱玩游戏,现在也被我尘封。如果要说什么事情能让我稍微快乐一点,我想就剩下骑摩托车了。
前段时间看文章,上面有一段话的观点很特别。“中年男人对异性失去兴趣的重要标志:开始折腾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又不太重要,但是却又非常费钱。比如:钓鱼、摄影、骑摩托车等。”不巧,受朋友影响,我开始接触摩托车。当然,我的摩托车不贵,也不费钱,就是一个国产小踏板外型的摩托车。平时以通勤为借口玩玩而已,毕竟这个东西在城里不被提倡,且骑车比开车累。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摩托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
通勤便利:
摩托给我带来的便利和快乐,也是我不曾想到的。在日益拥堵的城市里,我自然通过小踏板走出一条专属道路。上班远归远,起码时间是可控的。
每天早上闹钟一响,漫不经心地爬起来。洗漱完毕跟老婆孩子告别就去楼下骑我的小摩托。一般夏天带上头盔、打着火,很快就出停车场。冬天麻烦点,需要穿上各种防寒用具,穿戴顺序依次为护膝、手套、防风衣,围脖,头盔。我家离三环路不远,出门走一条小路就能上三环辅路,所在的区域又在城乡结合部,即使在早高峰,也没啥堵车的烦恼,用以前路程1/4的时间,基本能走过1/2的路程,可见通勤效率之高。这也是每天平均速度最快的一截路了。
过了成渝立交,基本就进入了传统拥堵路段。自行车、电瓶车、小轿车、公交车、垃圾车通过各条通道汇聚到一起,逐步把三环路封堵成一个停车场。主路基本只能缓慢行驶,辅路在遇到红绿灯时,也基本停滞不前。唯有公交车能快速穿行,前提是前面的私家车司机能礼貌地让开通道。
在这个阶段,我的小踏板内心已快速转变自己的定位,此刻,他是一辆“非机动车”。在我的操控下,他顺势拐入小道,和庞大的电瓶车流汇聚在一起。此时,高速是不指望了,但起码它能灵活的在电瓶车流中缓缓移动。就是通过这种频繁的切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角色,才能让我在成都的早高峰如履平地。
从益州大道拐进去,就进入了南门的摩托车限行区域。这里的拥堵虽然缓解了一点,我还是会把它伪装成电瓶车,慢慢地顺着车流移动。等红灯必要时,关闭发动机,假装自己是一辆安静的“电瓶车”。
在某路口拐弯后,进入公司的停车场。停车、熄火、脱掉手套头盔、手机打卡,一气呵成,开始一天糟心的工作。
额外收入
某个冬天早晨,我骑行在三环路的某处,前方拥堵的车流让我停了下来。我正在思索一会到公司是吃包子豆浆还是牛奶面包时,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
“兄弟,走不走?”
我扭头一看,一个小伙子提着手提袋站在我旁边。我正想解释我不是“摩的”,也顺道想嘲讽他什么眼力劲儿的时候,他又补了一句。
“我投标要来不及了,去交易中心,你能不能带我一程?”原来他是求助来了。听到这里,我防备的心就放了下来,我公司离交易中心不远,捎他一程也算顺路。看着他焦急的模样,我面露难色的说:
“倒也不是不行,我这儿没有头盔,没有装备,这个天坐摩托可能有点冷……”
“我给你一百块。”他打断了我。
“走,上车!”我坚定说到。
我大脑飞速计算着到那里的最优路线,通过左穿右挤,快速甩开了拥堵的车流,可能他对我的车技充满了信心,或心里已经做好了今天回去挨骂的准备,全程我们几乎无交流,只听见他被吹的瑟瑟发抖的声音。最终在离开标还有5分钟的时间把他送到目的地,他给我后座留下一张红票子就焦急地冲入大厅。我把红票子收起来,继续我余下的路程。
中午,我给同事讲了这个有趣的经历。同事在感受我的快乐的同时还不忘怂恿我请他们喝奶茶,最终花去106元,整体盈亏-6元。
这也是我唯一一次靠摩托“赚钱”的经历。
游山玩水
如果说通勤是刚需,赚钱是偶然,那看风景就是摩托带给我的最大精神附加品了。
刚买摩托时,几乎每周都要骑着它走街串巷,游山玩水。相比汽车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即停即走,不受停车、拥堵、路线的影响,相比电瓶车它又有续航持久的优点。特别是夏季,一到周末就会思索这城郊范围内还有哪些没去过的地方。
一般我出游的路线只有一个大概方向,没有固定的目的地,都是在边骑边看中寻找点滴乐趣。这里风景好,就停下来抽个烟,喝口水,呼吸下空气。休息结束后,有条不紊地往前骑。遇到比较漂亮的乡村道路,就把车速放慢一点。遇到车多的大路,就停下来看看是否有小路可以穿行。避开车流,行无定法,这也是我骑摩托出行的一大特点。
成都常去的地方就是龙泉山了,不过我们并不是去人多车多的打卡圣地“某原豆腐店”。基本上就从北侧的清泉镇上山,从东门出发,顺着乡村道路骑行,穿过小镇,就上山了。遇到某个小镇,还会在镇上搜索一下是否有便宜好吃的快餐。毕竟都是乡间的常规小路,也没有什么让人叹为观止的神迹。基本就是一幅幅川西乡村生活画卷,沿着小路,我看过废旧的厂矿,斑驳的灰色砖墙上残留着工业气息;看过铁路和车站,与绿皮火车并行的风驰电掣;看过小镇赶集时的人潮涌动和平时的冷清静谧;看过村舍的袅袅炊烟和传出来的菜油香。山顶的微风、山谷的溪水、田地的麦子、路边的竹林、潋滟的水库,中间还穿插着劳作的农民、放学的孩子、踱步的老人、跳广场舞的阿姨、打麻将或钓鱼的中年人,俨然川西乡村版清明上河图。往往在傍晚时分回家,循着道路,昏暗的路灯逐渐显现出高楼。华灯初上,此时走向回家的路,感到一丝温暖。
除了乡村,夜晚的城里也是另一番景象,我有时会顺着城里的小路骑行,去看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特别是夏天的晚上,经常一个人骑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周边的景色都看过多次,千篇一律。唯一不一样的是骑车时的心境,在繁华的夜色中,感受夏季暖风触摸皮肤的快感。那一刻,心是自由的。
挡酒工具
没错,挡酒,这是摩托对我来讲最意想不到的跨界功能。每次工作日参加饭局,我总能以骑摩托为由,坐到不喝酒的女士那桌。大家推杯换盏间,我就认真吃着我的菜。走的时候还能顺一瓶未开封的可乐或椰汁。好几次朋友来找我喝酒,我只有说我骑车了。不清楚的都会说,这好办,喊代驾啊。我默默的拿出车钥匙说,是个摩托车呢。对方一下就愣住了,不晓得咋个接下文,只能笑一笑和我的可乐瓶碰一下。久而久之,不喝酒的特质也逐步被大家认知和接受。
真不是我不给面子,这摩托车真没代驾啊。
其他优点
什么停车方便呀,保养便宜呀,都是摩托车出行的附加优势了,较于小轿车而言相对实惠,因此成为了穷人的出行利器。
摩托的缺点
当然摩托也不全都是优点,比如舒适性就较为欠缺。每天上班不怕堵车不怕限号,就怕下雨,即使穿上雨衣,衣服裤子也会湿漉漉的。而且在雨中骑摩托,安全性也要大打折扣。只能蠕行在非机动车道,祈求能安全到达,准时打卡。冬天的寒冷那就更具体了,虽然穿上防风衣等装备,但毕竟总有不够严实的地方,特别深夜加班骑回家的时候,那真的是诠释了什么叫“冻得跟个孙子一样”。
成都交管部门对摩托虽说友好,但还是避免不了有些地方是限行区。我上班的地方就在限行区内,我也运气不好地被交警叔叔抓过几次,我的标准说辞都是:“叔叔你看我都穷得骑摩托上下班了,多不容易嘛。”有些交警警告我后把我放了。有些交警执法严格,标准的“三菜一汤”(3分100元)。对此我倒没太多怨言,毕竟这也是他们的工作嘛,看着稍微躲远点就是了。
还有就是摩托的安全性是不如汽车的,这个有目共睹,两个轮子“肉包铁”可不是乱说的。自从加入摩托车车友群,每天各种摩托劝退视频,看完惊呼人类作死下线如此之低。又时常告诫自己,骑帅不骑快,做一个合格的摩托车驾驶员。毕竟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啊!
结尾
写了这么多骑摩托的乐趣,看来骑摩托对我带来的快乐明显比烦恼多那么一点点。但实际上久了还是会腻,从最早每周骑行出去玩,到现在基本周末不再碰它。说明人是一个容易厌倦的动物,新鲜感过后,剩下的就只是实际的刚性需求了。
也许有一天我的工作性质会改变,也许变得不那么需要那么频繁地使用摩托。但依然感谢它为我的快乐付出的卓越贡献。人生不过如此,我们现在手里拿着儿时最爱的玩具,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我们喜欢的不是玩具,也许只是喜欢那个玩具带给我们的短暂快乐时光。玩具只是一个载体,快乐才是我们爱它的本质,即我们通过它找到了快乐。
我通过摩托,找到了短暂的快乐。
回到文初,“为什么中年人眼里失去了光”,我上网查了一下,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伴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眼睛逐渐黯淡无光是必然的过程。
引用:角膜是眼球的第一道防线,但其防护力有限。在长期受到紫外线、风沙等刺激之后,眼部的淋巴循环或者血液循环减慢,有些代谢废物不能顺利排出,就产生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结膜上皮出现老化现象,色素在结膜层集聚成块状黄斑,从表面上看,白眼球出现微微凸起的暗黄色物质,黑眼球变得更加混浊。人类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是日积月累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结膜色素沉着现象,因而,也就有了"人老珠黄"一说。
所以:文学创作也不能无病呻吟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