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题目有一点地摊成功学的味道。但内容与励志鸡汤一点关系也,若有好于此道的读者,请绕道。
项飚,中国最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之一,现任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的教授。吴琦,《单读》主编,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这本书是两人围绕社会,国家等大问题的一本谈话录,吴琦作为询问者,引出项飚对各种大问题的思考。两人的对谈通俗易懂,引人思考。深入浅出的内容,广受好评,豆瓣评分8.5.
谈话录的好处在于作者用日常语言代替了生涩学术理论,读者在较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就能领略到作者知识和智慧。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不同于书写,需要反复构思,修改,对话的双方反应的时间很短,谈话都是发生在作者下意识或者极短的思考时间中中。所以谈话录相对结构比较零散,内容也不够严谨。常让人感觉内容很丰富,但看完之后又好像什么没记住。
谈话录这种特点就好像大潮过后,大量的鱼虾被推到海滩上。看似收获颇丰,但只要又一个浪头打过,留下的直知灼见就没有多少了。需要立刻拿上箩筐,把散落沙滩的思想一一捡起,进行分门别类,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才算对得起知识海洋的馈赠。这个过程就是读书笔记的意义。
我尝试从零散的大问题中,能提炼出为个人所用的小问题。从国家、社会的大视角看到个人发展的思考。
这本书满载高浓度思想值得好好好整理一番,我需要一个更大的箩筐,一个能够包容大问题,并能为我所用的框架进行梳理——哲学基本的三个问题(你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儿?)
你是谁?
自觉,是一切改造世界的行为的前提。只有想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和环境才能有清晰界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才会有可能。
清晰的自我意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取决于对人民对自己的定位。如果只是抱着狭隘的思想,只会局限住自己的前进步伐,无法拥有更大视野。改革开放之所以使中国腾飞,是因为我们把自身放到世界里去了。未来方向取决于自我定位。
对个人而言,想清楚自己是谁,同样重要。有了清晰自我意识,方向才能明确,行动才会更加有力。
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和巨量的人口。如果所有人对国家的想象是一模一样,这种精神象征将变得脆弱。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意义。多元化的自我认识,使国家更加立体,也更加坚固。
我们需要对自己有多元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如果就陷入单一的人设,必将导致性格单薄,经不住冲击。完全诚实的人,因为有时不得不说谎,常陷入深深道德自责。极度刚正的人,难免遇上两难的困境,不能懂得妥协,就容易陷入泥沼,无法脱身。
你从哪儿来?
现状的认识源于对历史的分析,自我的认识源于经验的影响。“你从哪里来”是对过去的追溯,也是对未来的推进。
历史的叙述
《枢纽》里谈到,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历史的怎样叙述,指引着我们向未来打开哪一座门,走进哪个房间。历史并非只是躺在教科书上的死学究,它是打开未来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在过去的历史里,找到符合当下的新故事,塑造出更加有生命力的共同体。
人是关系的产物
这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能轻易跨越距离,在一瞬间完成连接。一部手机里,可以在几天买到几百公里外的新鲜食品,可以几分钟里完成与陌生人一次交谈,可以几秒钟知道世界各地正发生的事情。远方变得唾手可及,人们越来越不关心身边的人,附近正在消失,身边的关系逐渐变得淡漠。
你不知道夜里清洁工的生活状况,也不清楚菜市场的货物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年青人与家人交往越来越少,身边朋友也不太多。他们更愿意在网上寻找刺激,不再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需要。
马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现实的关系不再坚固,人们就很容易变得迷茫,虚无。重塑身边关系将是个人,及整个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你将去哪里了?
“去往哪里”是所有行动最终的目的,我一生中所有努力的归处。
中心和边缘
大城市,好学校,高职位被认为是我们身处世界的中心,为了挤进中心,人们定愿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无视当下美好的生活。
把意义转到自身
以赚更多钱,或得更高的职位。物质成为大多数人的意义追求。这种外部意义是肤浅,且不真实的。空虚成为现代的流行疾病,即使在外表光鲜的成功人士之间。
让人真正得到安慰的意义应该来自身。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或者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这样的目标值得人一生去追求,也能给整个人生回以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