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包含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理解、比较、汲取、坚定。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理解、比较到汲取,从而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呢?
面对主题意义下的语篇中呈现的文化知识,1.可以通过分析与比较来感知中外文化知识。比如,在仁爱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人与社会下的学校生活之同学交际。中国人的见面问好,通常为“你好”,在英语中为hello,nice to meet you以及nice to meet you ,too。通过比较中外文化的见面问候语,感知外国的文化知识。
2.通过赏析以及取来认同优秀文化。外国人的见面打招呼用语,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以及how do you do?I'm fine. Thank you. 是非常礼貌的问候语,通过赏析进行汲取。
3.当我们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通过感知从而认同。通过认知与内化,加深文化理解,再通过行为与表征,形成文化素养。
二、在老师带领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怎样分析与比较、赏析与汲取、认知与内化以及行为表征呢?
1.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比如班级的孩子们也都是初次见面,他们可能并不认识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怎样用英语进行打招呼并相互认识,记下彼此的名字,这个就是有意义的语境。
2.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比如我们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出课本上主要出现的4个人物,maria Jane Michael和Kangkang,音频播放,对4个孩子的介绍,从而让同学们认识他们,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理解与他们怎样打招呼,相互交流,从而进行更深刻的认知。
3.这些文化知识学习活动,都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4.最后要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为什么在中国人见面都要说你好,能不能不说?或者见面打招呼分别的时候说再见;当别人帮助了之后,要表示感谢他们的意义与内涵分别是什么呢?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的礼貌文化用语,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通过问题询问引导孩子们挖掘这些文化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们了解、理解、分析、讨论中外文化知识,并提供主体背景下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资料、设计情景,进行巩固性、交际性的操作。
比如,课本呈现的主体内容为交际,在课堂上就要让同学之间用英语相互认识。并让同学们走到讲台,进行巩固性、交际性操练,文化知识内化。
更为重要的一条,我们可以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专题阅读材料。专业阅读是比较便利的,内化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
总之,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文化,我们才能实现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从而发展核心素养。
(在关于初次见面问好、道别以及别人帮助之后的感谢,在课堂上通过询问同学们这些文化知识的内涵时,对那些礼貌知识欠缺的同学核心素养的促进是非常明显的,而不只是停留在在试卷上答对这一道题,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内化之后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非常自然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知识的获得和外显,是课堂学习活动观的目标所在——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