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十一)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②

《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十一)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②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12-17 17:54 被阅读0次

一位女性,每当与丈夫间关系相对良好时,就会习惯性地向节俭的他宣告自己近期的奢侈花销,这不免让他大为光火。这一挑衅的习惯形成于她幼年时期的经历,她相信:福兮祸之所伏,这一结论至今对她影响至深。每当婚姻状况有所好转,她便会下意识地担心丈夫会像暴躁的父亲一样突然大发雷霆。于是,她会事先对这种预感做出反应,试图掌控局面,维持关系。不幸的是,在她丈夫看来,她所谓的努力无疑是惹是生非。

自虐性付诸行动有几种方式,包括:

(1)挑衅,(2)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

以请不要再惩罚我”),(3)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4)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

出于上述的一个或多个原因,我们大多数人会偶尔使用自虐性付诸行动。

自虐性自我挫败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分离焦虑的防御。这种行为可吸引关注并使他人卷人受虐过程。

对于具有内摄特性的自虐者而言,道德化防御的应用有时候可引起非常恼人的后果。他们通常对运用道德化克敌致胜更感兴趣,而非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处理事情的态度,是不断收集消极信息,并哀叹命运不公,而不致力于解决实际困难。

此驱力特征是自虐者处理“我很坏”这种内摄性抑郁信念的特殊方式。努力让治疗师相信是别人的过错的重要性使得这类自虐者放弃应该优先考虑的治疗目标。

这类儿童对待继父(母)时,即便他们非常和蔼、善良,孩子也倾向于按自虐的方式行事(表现出憎恨或挑衅,以及煽动起继父母惩罚性的回应),这可能也属于无意识中内摄性抑郁信念导致的内疚。这类儿童曾经失去父(母)的经历会使他们体验为:自己的过错导致亲生父(母)的离去。这种内疚可以缓解对父母离去的无能为力,现在他们试图从内心说服自己和他人:是继父(母)不好,以此将这种对亲生父母离去的自责转换成对继父(母)的攻击。他们持续的攻击行为可能会激惹继父(母),直到后者的行为表现得与他们的预期相吻合。

自虐型人格者的另一种常用防御机制是否认。他们吃尽苦头或受人侵害,却矢口否认自己有任何不适或不满,并且会为对方开脱。即便对方明显不喜欢他、经常羞辱他,他仍然确信,对方是好意、是为他考虑,并为此心存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诊断》读书笔记(十一)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uo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