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我们期待的老师》,作为一个俩孩子的妈妈,我深以为然;作为一个老师,我有深深的愧疚。
(一)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家、好老师也都是这样践行的。他们认为凡是淘气的孩子、反叛的孩子、所谓的“坏孩子”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就像人在经历过创伤之后就会有应激反应,所以他们更需要被包容,需要他人的柔软对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慢慢地走出来。
虽然一直认为这句话对于老师来说,太过苛刻!但是看到小萌老师写的这一篇文章,还是感觉自己平时的做法,的确符合一个“不会教的老师”。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李同学就瞬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就是我眼中那个所谓的淘气的,反叛的坏孩子:上课不是自顾自地看闲书,玩东西,就是在随便插嘴,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就是跟同学打打闹闹,不是伤着这个,就是伤着那个。
原来一直就特别讨厌他,有一次他生病请了一周假。我觉得班里同学都特别听话,每天就是上课,看作业就行,再也不用操心乱七八糟的烦心事……
一旦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就很难再揭下来。平时只要跟同学发生矛盾,都会觉得怨他。不问青红皂白,肯定要先训他一顿。
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从去年冬天开始,我逐渐意识到:李同学这种表现,不是他的错,父母肯定是第一责任人。然后就是他的家庭环境,姥姥,姥爷,舅舅舅妈一起住,有的惯,有的喊,孩子肯定无所适从。
再就是我作为老师,在学校里也从来没有给过他包容和理解。
有一篇文章里说: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 ,除非他被允许不用改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再次送给自己,共勉!
(二)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竞争最大的危害是把世界和他人看做敌人,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成功的人,但仍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它们生活中生活在竞争中,生活在布满危险的世界中。
这半年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我们引入了奖励机制,由组长每天根据一天的表现情况,给孩子们加分。两周总结一次,前二十名,发奖品。
刚开始,看似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但发了几次,得奖的总能得奖,得不到的永远得不到。
最后总是前面一半在竞争,甚至有同学怀疑组长们谋私,给自己和好友多加分。当然的确不能排除有组长会动此念头,毕竟不单单是一点奖品,还有老师的肯定,和父母的鼓励。但让我心里感觉不舒服的是,孩子们为了这些外部的肯定,开始采用不正常手段,开始互相怀疑,互相猜忌
而后边那一半同学,知道也是不行,已经我放弃了努力。反正无论如何努力我也得不到,习惯了也就不在奢望。
班里还有一对堂姐弟,俩孩子都特别优秀,但是总会有个先后。而且小女孩相对比较踏实一点,小男孩比较活泼点,在我们眼里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有一次,学校小红帽“抓住”了作为班长的姐姐,问过其他孩子之后,我知道是因为跑了。我本以为纵使其他孩子如何起哄,但他的堂弟肯定会对姐姐报以同情。
没想到的是,弟弟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我跟同学们说谁都可能犯错,有同学犯错了我们帮助他改正错误就行,嘲笑别人的时候要换位思考,假如被嘲笑的是你,你会作何感想?这时,姐姐回来了。她平时都是管别人,今天自己犯错了,即使我啥也不说,她肯定也是万分羞愧。弟弟突然控制不住了,又一次大笑不止,真是搞得我苦笑哭笑不得!
事后我想,他们在家里肯定也会经常被父母,爷爷奶奶比较:谁得到奖励了?谁考试得分高了?谁被老师表扬了?
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设置了太多的竞争,导致孩子们只想着超过别人。别人好了,他嫉妒;别人不好,他嘲笑。不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得失,成败。
如此看来小萌老师的“谨慎引入竞争”,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
下学期一定要改变一下策略,毕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