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有一道选做题,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哪个季节最美。当学生站起来说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家乡的美丽。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会说好话,写好文章呢?我不由得想起我早年写的一篇文章《生活化作文教学之实践》。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各种奇闻趣事,干奇百怪,多姿多彩。因而作文就在生活中。自然学生的作文也应如他们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可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抓耳挠腮,咬着笔杆头发呆,感到没什么东西好写,最后交上来的也都是些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习作没有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习作的过程不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习作与生活产生了“断层”。
从这个现象来思考,作文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架起连接生活的“桥梁”,让作文回归生活。那么如何让作文回归生活呢?
一、走进生活,写生活中的“乐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一遇到作文,总觉得缺乏材料,特别是缺乏新颖的、富有趣味的题材,其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注意观察,不关注生活中的人与事。因此要让学生有生活可写,有感可发,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眼睛成为录像机,耳朵成为录音机,随时随地捕捉生活中的乐趣,在头脑中储存-一个个多彩的生活画面,建立生活的“网站”。然后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作文之需。笔者曾任教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张某晨,他调皮捣蛋,每天都会有故事发生:他曾经因为跺水潭弄湿鞋子而给自己做了-双纸鞋子穿;忘了带调羹中午就餐时竟用手抓来吃;误吞了泡泡糖竟以为自己要死了.....诸如此类有趣的故事层出不穷。每次大伙儿在笑够乐够后,笔者总不忘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的好素材,它充满童直音趣应该把它记下来。
二、解读生活,写对生活的“见解”
生活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真善美,也有着假恶丑。儿童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其影响,各种正反思想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碰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作文先做人”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在写作文时,对真善美加以颂扬,对问题及自己的态度加以阐述,发表自
己对生活的见解,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有情趣、有深度,而更多的时候,理是不辩不明,而往往是越辩越明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评议,允许他们七嘴八舌,百家争鸣,从而在争议中明辨是非。
三、品味生活,写生活中的“真实”
学生作文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对生活深刻体验的过程。因为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真正地内化,情感也不断地升华,对生活的见解也不断向新的层次提升。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习作,写出来的是自己的语言,习作也才真正有血有肉,丰富鲜活,有灵性。学生的作文也就成了生活的真实写照。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孩子不爱玩,即使是高年级的同学,只要一说起玩,学
生们总会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玩”永远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热广门]话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它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发表,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笔者经常投学生所“好”,开展-个个丰富 多彩的活动,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让学生把写作
文当做同玩一样的乐事,美事,从心底里想写。
是的,习作不能脱离生活。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最美丽的季节时,学生因为没有认真观察过家乡的美丽,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所以说的时候,要么是胡编乱造,空话连篇,要么就是干巴巴的几句,就无话可说了。
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