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2019年2月5日写的一篇文章《简明史(一)之牧野之战》中讲述了周武王在孟津誓师大会上对着所有的参加伐商的将士发表了激情澎湃的一番演讲,做了战前的最后动员,这番演讲将各路诸侯的力量凝聚到了一起,就像将每一条细绳子搓合在一起,结成了一根粗壮的绳子。话说孟津誓师大会之后,各路诸侯的行动在最高统帅周武王一人的指挥下,浩浩荡荡的踏上了伐商灭纣的征途。这时候突然有两位白发苍苍的,衣衫褴褛拄着拐杖来到了周武王的面前。他们对周武王说了一番话而引出了一个武王伐纣途中的小插曲,后世把这个小插曲称作“叩马谏周王”:
他们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劝阻周武王就此罢兵,不要去伐纣,而且还说你的父亲周文王刚去世你不去安葬你的父亲,反而大动干戈,这可是不忠不孝的事情啊,你们身为商朝的臣子,不去辅佐纣王,反而举兵谋反,这也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啊,这两位老人是谁呢?敢这么大的口气对周武王当面劝谏,其实他们就是伯夷与叔齐。《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说: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 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伯夷与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呢,因为他们认为周武王作为商朝的臣子,应该做的是辅佐纣王,而不能背叛纣王,要忠君报国,而不应该举兵谋反。他们认为纣王虽然是一个残暴的国君,但是周武王的行为也是一种暴力,是以暴制暴。伯夷和叔齐是不赞成周武王的这种以暴力手断取代商纣的行为的。他们两人所赞成的支持的是是那种上古尧舜的“礼让为国”的思想。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商纣的统治已是人心向背,而武王伐纣却是人心所向。

周武王的左右虎贲军听到这两个老人居然说出这样的一番大煞风景的话,感到十分的愤怒,举起兵器就要诛杀这两位老人,这个时候周武王身旁的姜太公吕尚连忙制止了虎贲军的鲁莽行为,扶起已经倒在了地上的两位老人,让他们离去,周武王的队伍继续向前,两位老人只有望着“车辚辚,马萧萧”的尘土空自悲叹。伯夷和叔齐的劝谏并没有让“纠纠武夫”停下前进的脚步,历史向前的车轮继续驰骋,并没有在此止步。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如是说: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关于伯夷和叔齐,还有一个故事,也载于《史记》,就是“义不食周粟而亡”的故事:
武王灭商后,天下从此归周,普天之下都承认了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伯夷和叔齐这两位老人却以武王伐纣灭商为耻,为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武王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而羞愧不已,两人认为既然尘埃落定,事已至此。至少不能改变天下大势,至少也要独善其身,宁可做商朝的遗民,也不做周朝的臣子。于是伯夷和叔齐决定到首阳山隐居,靠采集首阳山的薇(野豌豆苗)来果腹充饥度日。而不再食周朝的一粒粟(谷子),以此来表示要彻底和周朝划清界限,在瑟瑟的秋雨中,两位老人衣衫褴褛,日渐消瘦。渐渐的山上的野菜都采光了,两位老人实在是饥饿难耐,就背靠着首阳山的一棵松树,回忆着尧舜时期的“礼让为国”,想到尧舜时期的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己不满现世,,而且不愿意随波逐流,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不禁悲从中来,用奄奄一息的声音唱起歌来。这或许是伯夷和叔齐最后的绝唱。最后伯夷和叔齐一起饿死在了首阳山上,附近的老百姓可伶二人的“义不食周粟而亡”,就商以一起出资将伯夷和叔齐埋葬在了去世的地方——首阳山的主峰。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如是说: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和叔齐两人是为殉商而死,但是周武王也非常佩服两人的气节,于是在分封诸侯(下一篇文章中会讲到)的时候就把伯夷的后人封在了申国(今河南南阳北部),以怜其节。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而亡”的骨气是令人敬佩的。但是他们两人固执的坚持己见,固执的维护着腐朽不堪的商纣统治,不肯顺应历史的潮流,与历史前进的车轮背道而驰,就显得不明智了,也是一种迂腐的行为。
之所以在西周简明史中写出伯夷和叔齐的这一篇文章,就是为了真实的反应出周武王伐纣时的信息和插曲,《史记》中将伯夷和叔齐的列传排在第一,也是反应了司马迁“礼让为国”的思想和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