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丨白 釉
白釉的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我国古代白釉其实都是透明釉,并非釉本身呈白色,视其白色是因为含铁量低的白色瓷胎或化妆土映衬的。
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为后世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白釉烧成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白釉瓷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瓷窑的主流产品,最早可上溯至北朝时期,早期白瓷普遍泛淡青色,隋代之后白釉烧制水平逐渐提高,唐代邢窑烧制白瓷为诸窑之冠,洁白光润,有“类银似雪”的效果。
唐代以北方邢窑之白瓷和南方越窑之青瓷形成著名的“南青北白”局面。宋以定窑白瓷为代表,白中多泛牙黄;宋代德化窑称乳白色,光亮洁净。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色釉新品种,因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鸭蛋皮的颜色,故名“卵白”。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瓷器,在器内以印花为主的纹饰中,往往对称印有“枢”、“府”两字,所以也称其为“枢府釉”。洁白润泽的卵白釉,实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前身。

甜 白 釉
明代永乐时期创烧的一种半脱胎白瓷釉色,亦作“奶白”、“填白”,釉质洁白,温润似玉,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甜白”一说来自明万历年间,后人多认为以此命名是因为其釉质洁白甜净,给人以“甜”的感觉。
也有一说,考证其与白砂糖的颜色相似,故名。有明一代,白瓷生产从未间断,这与元代以来皇帝崇白的心态有关,同时白瓷也是最佳的饮食用瓷和祭祀用瓷。

象 牙 白 釉
即“德化白釉”,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最迟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明代德化窑所产白瓷,在全国尤为著名,以瓷塑像最负盛名。
象牙白釉特指明代德化窑所产的白釉,其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隐现粉红或乳白。欧洲人还称之为“中国白”、“猪油白”、“鹅绒白”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