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趋势

作者: 泡泡糖小野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11:00 被阅读0次

    民国时期,在条约口岸和主要城市兴起的简单的工商业经济总的来说对广大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占人口和面积绝大部分的广大农村基本都是在温饱线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城市的经济以及对外经济除了带给农村一些新产品和农产品新市场外,新的技术进步对于农村的生产力进步基本没有影响。

    一、人口

    据有限的资料估计,1912年人口4.3亿,1933年人口5亿,1958年人口5.8亿。1912年到1958年平均增长0.8%.

    二、国民收入

    1912年到1949之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经济结构的绝大部分是传统的农业,据估计大概占比高于70%,新兴的交通、矿业、新的手工业占比在10到15,传统的非农业经济占比在10-15%.

    这个时期人均收入在110左右。

    三、工业

    这一时期主要的工业是消费品的生产,棉纺织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他还有矿业等等。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产生的产值占总产值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为新中国以后的发展积累了技术经验,管理经验和业务模式等等。这一时期,工业的资本构成很大部分来自外资。工厂比较集中,主要建在对外的通商口岸。

    四、农业

    1912年到1937年,农业进步技术的利用很少,亩均产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人均产也无大的变化,人口的增加所需的粮食主要靠土地种植面积的开垦来满足。新兴的商业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小。

    农业停滞不前主要因为封建社会形成的土地关系基本没有变化,农业种植者缺乏农业资本和改进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性。

    农业盈余的大部分被地主阶级所占有,这一部分多被消耗,没有进一步投入农业再生产中。

    农民的生活处在温饱线上。几乎所有的农民在播种前后都要进行借债,而利息有极高。农民基本没有多余的资本用来改善土地。

    1937-1949年的战争对于畜力和农业劳动力的消耗,使得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极为困难。

    五、运输

    1912年到1945年这一段时间,运输的发展的缓慢始终影响着经济发展。据统计,这一段时间,铁路建设仅24945公里,公路建设仅12万公里左右。铁路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江以北的地区。

    长江以南的地区,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方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帆船越来越少,轮船越来越多。

    六、政府与经济

    这一时期,政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这说明政府难以控制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组织财政收入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主要靠盐税、货物税和借债维持支出,而支出的大部分不是用于投资发展,而是用于养兵。

    田赋税基本控制在地方政府手里,而且由于土地关系,地主多逃税避税,小农承担了很大的负担。政府对田赋的控制能力也很差。

    关税主要用来偿还外债和利息了,而且基本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南京政府时期,将田赋分给地方政府,以换取政治支持和对盐税的控制。之后收回了对关税的控制,同时改革了币制和财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看,政府的支出占的国民收入的份额还是很小,且支出的用途很少用于投资发展。

    1937年以后,战争将南京政府的努力打回了圆形。

    战时的南京政府因为失去了大量富庶地区。为了弥补财政支出,发行了大量的债权,加上当时的银行系统的管理能力不够,导致在战争后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支出绝大部分用于军费,对于经济进步的贡献不大。

    七、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外国净投资的总量占国民收入份额很小。人均外国投资和其他国家比也显著落后。外国投资的产业分布在交通、房地产、金融、对外贸易、矿业等,没有单一化。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条约口岸和东北。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额度占国民经济的额度也很小。外国公司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经济趋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af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