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学习,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课本、教辅材料、试卷,题目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就看不懂了。毕业多年后,这种心理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我们听到“学习”这个词,就等同于“艰难”。
可是生活压力那么大,不学习,不进步,就会被年轻人超过,怎么办?怎么才能重新开始学习?为什么明明买了一堆的课,听完还是一头雾水?
我们小时候都有过一种感觉:虽然讨厌考试,但是假如某一门功课你学得特别好,你会很期待考试,希望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在学霸的世界里,学习就是这样一件不断挑战,争取通关的游戏。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提到,学习的秘籍,就是保持在“学习区”学习。
这是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第一层是“舒适区”,刷抖音、刷朋友圈、看你喜欢的小说、短文,这都是在舒适区。第二层是“学习区”,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稍微有点难度,但是努努力能扛过去。比如:学开车、突破自己的跑步极限、看一本烧脑的书或者电影,按照进度条去学习新知识。最后一层是“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比如你从零开始学高数,并且规定下个月考试。
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在学习区学习,一点点去突破自己学习区的边界,我们总能把恐慌区的知识也慢慢吃进来。
只在“学习区”练习,就是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这里特别要小心的是,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就会把这件事“自动化”。比如学开车,新手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开熟了,基本上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这就是为什么老司机成为不了赛车手,因为就算再开一万个小时,他也是在舒适区开车,而不是挑战难度。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你就应该好好学习基础知识,算算微积分,找一个好导师,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相反,如果你嘴上喊着要搞科学,却只是读了一些牛顿、爱因斯坦传记,每天跟伪科学、民科搞骂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科普作了贡献,但是你这样做,永远是站在科学的门外歌颂,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