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7月25日,我上了李克富老师的第一次心理研修课。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心理知识,如今再次翻阅笔记,发现那堂课的内容实在不能用“丰富”二字可以表达完整,因为,这些点,散落在生活的每时每刻,贯穿了生而为人的一生。
今天回味中,道理和心理是反着的,让我反思和琢磨的较多,也有更多的感慨和共鸣,又出现了一次如梦方醒的感觉,毕竟,以往的生活主要用道理来支撑,如今,明白了心理世界原本是如此广大。我觉得,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八月份妈妈的离开,如果说对我的冲击不够大的话,那么五个月两天之后的2023年1月4日的爸爸离去,直接就是掏去了我大半个心。爸爸这次的离世,发生的更加仓促,从发烧到离开,只有12天。我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爸爸离去后,无法言说无法表达的感受持续了五天,终于被脑子里一句“心理和道理是反着的”把我拉回到现实生活。
我试着作为爸爸来感受他的一生,爸爸在家最小,排行老四,是最受爷爷奶奶疼爱的小儿子,作为孩子他是幸福的。爸爸大学读书后,外地就职,遇到妈妈这样聪颖能干善良的伴侣,家务事一概不用操心,妈妈一人顶起家,妈妈虽然脾气大,对奶奶爷爷没有媳妇的感觉,视做自己双亲,爸爸妈妈一辈子虽然难免口角摩擦,从来是街坊邻里眼中的一对鸳鸯,鱼离不开水的老两口,爸爸文革期间遭受迫害,也不曾让妈妈动过别的心思,坚定的支持爸爸走过低迷,爸爸的婚姻生活是知足的。爸爸婚后育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不说别的,就我这个大闺女足够让爸爸感到幸福,从97年大女儿的我在青岛买房把爸爸妈妈接来之后,无论现实世界的“陪”还是精神世界的“伴”,尽最大努力,让老爸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爸爸,有女儿在意他的生活起居,有女儿在意他的内心感受,爸爸的晚年也是幸福的。
爸爸用他的苍然离去,表达对子女的爱心,他没拖累孩子一点点,就这样悄然离去,爸爸对子女是满满当当的爱。
各种原因下,老爸在妈妈走后的这五个月里,是在养老院度过的,在疫情管控之前,女儿几乎天天会前往陪伴几个小时,疫情管控后,无法进去探望,女儿每天早晚小度视频聊天。爸爸发烧后,送到医院这9天,女儿天天陪伴左右,每每都是晚上十点多,护工催促我回家休息。对于父母的需求,女儿绝对是“父母呼,应勿缓”,爸爸有我,是心满意足的。
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想到爸爸没能挺过这次(按理我理应在去年三月爸爸的肺炎生病,全力以赴才挽救回来应该心理有数),女儿一直心里打算的是,等金海广场的房子租客不租搬走后,收拾收拾,带您和护工回家一起住。如今,这一切都不再有机会,我做的好吃的好喝的,也无处可送了。
觉得心里好空,隐隐的痛。
说了这么多,和“心理和道理是反着的”有什么关系呢?
在至亲去世这件事上,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接受不了!当我想不通的时候,我想到了用心理来劝慰自己,劝自己尽早回归正常。
昨天听了房老师的“信念破框”音频,我想,我们常常用“应该…”思维的时候,不就是用道理来考虑事情吗?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意味着道理过时或者不适用于当下。我们还是进入心理层面去考虑。
比如,爸爸高烧进医院的那晚,护工把爸爸的杯子和自己的被子都盖在了爸爸身上,夜里护工穿的很少,我把自己的羽绒服脱下来给护工度过了那一晚,第二天,拿来了一床小被(小被是外甥小时候用的,绣有名字)填用,为什么拿这床被子,因为这床被原本就是外甥不再用给我儿子的,一直放在家里随便午睡抵用。当时也没顾上家里翻找新被子。也没觉得必须找床新被子。结果爸爸临终时,护士从重症室推出爸爸时,爸爸身上盖了自己被子外加那床小被。这可惹恼了妹妹一家。
对于此事,首先爸爸自己有被子盖,护士又加盖家属带的小被,本无他意,我本人更是手忙脚乱一团乱麻。外甥一家看见自己小被盖在去世姥爷身上感到不吉利,生气不愿意,毫无疑问,是心理出现了问题。这些事情,不是道理可以讲的通的。
再比如,有的孩子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从道理讲,“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现在就是长本领的时候”,然而,道理都懂,你反复给他讲,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会更加抗拒学习。这个时候,需要从心理层面来了解,孩子是学习畏难,还是不喜欢老师,还是方法不对,或者习惯不好…每个孩子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发现差异,了解其心理,慢慢梳理…
心理不是道理,甚至是反着的。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少讲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