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愈发重视对个性的尊重与追求。这对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无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教育对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同时还是不成熟的,但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儿童本位”的教育立场应运而生。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固然有助于满足儿童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但对于儿童的理解不足、对于教育本质的认知偏差,往往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这种理念与实践的落差,令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或茫然无措,或如履薄冰。
其实,教育并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追寻儿童立场也并不只是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它还可以是一场精神的探险,一场充满发现与欢乐的旅程——重新发现儿童,重新发现自己。
曾几何时,儿时的我们常常听到来自父母、老师的感慨:“哎,现在的孩子真的是……”不知不觉,它又成了现在的我们面对孩子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这个尴尬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因为自己曾经是儿童,曾有过“与大人打交道”的经历,就可以从“不被理解的儿童”自然而然地成长为“理解儿童的大人”。
要想跨越成人与儿童之间隔着的这道鸿沟,从来都没有一条名为“经验”的捷径。当我们选择以经验或经历来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时,往往不是在理解,而是在判断。这时的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换位思考,而是在代入思考,用自己的童年取代孩子的童年,用自己的认知取代孩子的认知。
“和孩子一起生活,每一天都经历着紧张与新奇,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就像一场持续的地震——古老的确定性土崩瓦解,新的思想和情感不断涌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我们永远无法预见的混乱与忙碌,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极大的心力。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极为精妙地提炼出了成人与孩子相处时的两种状态,紧张与新奇。这或许能给我们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一些启示。一方面,每一个生命都有它自己的节奏,每一段生命历程都会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去展开,与其依赖经验去判断、去解读,倒不如学会欣然接受来自“不一样”的消解,接受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节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逻辑。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更应该具备一种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最深厚的来源是教育工作者的自信,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则源于朴素的教育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只有教师的内心坚定了、强大了,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棘手的教育问题,才能谨慎却不畏惧,耐心却不倦怠,用心却不控制,才能把与孩子的相处当作一场美好的相遇,而不是彼此难分难解的负担。
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者进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抵达儿童的世界,但依然要不断靠近,尝试理解。当我们“看见”了儿童,可能也就“看见”了自己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以前写的小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