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107天《兵法 第十七》第8~9段

《管子》学习第107天《兵法 第十七》第8~9段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4-03-20 06:47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107天《兵法 第十七》第8~9段

    原文阅读

          无守也,故能守胜。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破大胜强,一之至也。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近则用实,远则施号;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

            利适,器之至也;用适,教之尽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适;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远用兵,则可以必胜。出入异途,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字词注释

    [1]无守也,故能守胜:不是处处都守,所以能集中力量守那些可借以取获的要地。此句之上,或有阙文,张佩纶云:“大胜”下有阙文,以《幼官》及此互补当作“无不胜也,故能大胜。无不守也,故能守胜”。

    [2]罢(pí):疲劳。

    [3]不战:指凭借德、威不战而胜。《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一之:指一战而胜、一战而定大局。

    [5]破大胜强:攻破大国,战胜强敌。

    [6]变:明显的变更手段。

    [7]施号:指凭借号令的威慑力量。

    [8]极:终点。即穷究、知根底的意思。

    [9]利适:兵刃锋利,无不适用。

    [10]教之尽:指教导尽善,训练有素。

    [11]致器:指使兵器完善好用。致,精致。

    [12]用敌:即胜敌。穷:穷途。指被动。

    [13]远用兵:张文虎云:“远”疑当作“速”,所谓兵贵神速。

    [14]出入异途:令敌军出入路途不一,从而对其造成伤害。

    [15]自修:自奋,自加努力。因深入危险之地,士卒不自奋便无生路。

    [16]据:盘踞,居处。

    [17]搏景:指与身影相搏斗的荒唐之举。景,同“影”。

    [18]无设:不见实施的手法。无形:无形迹,不可把握。

    [19]无为:郭沫若云:“为”字当为“像”。无为,指没有形像。

    [20]威不足以命之:郭沫若云:兵以威言,言如此用兵,“威”犹不足以命之。命,同“名”。说明,形容。

    译文参考

            并非处处防守,所以能守住取胜之地。频繁出兵作战则使士兵疲惫,多次得胜君主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来驱使疲惫的士兵去作战,国家又怎么能没有危险呢?所以,最好、最理想的用兵方法,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成必胜的定局。攻破大国,战胜强敌,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典范。扰乱敌军,不用权变阴谋,居敌上风而不使用诡计,战胜敌军不使用欺诈,这就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果实。对待近邻的敌军使用实力去征讨,对待远国的敌军采用号令去威慑;力量不可计算,强盛不可揣度,士气高昂永不枯竭,德威广被无法估量,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力量源泉。兵力众多时攻击像时雨一样密集,兵力少时像飘风一样迅疾,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最完美的表现。

          无处不锋利适用,是器物精致到极点的表现,无事不可驱使,是教化民众彻底的表现。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锐,便不能随意使用;不能彻底教化民众;便不能很好地迫使敌人为我所用。不能制服敌人的就会艰危;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良就会陷入困窘之境。用兵神速,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迫使敌人出入走不同的路线,可以有效伤敌。深入敌境之内,面临死亡危险,士卒就会人人自奋,协力抗敌。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如同在虚空的地方据守,就像在同影子搏斗。没有任何设计的踪影,不见任何行动的形迹,就没有不获胜的;无外形可见,无动作可察,就没有什么不可被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好像无,又似有,好像在后面而实则在前头,如此用兵,是“威”字不足以形容其奥妙的。

    核心内容解读

          《管子》的战争观,既重视战争在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又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反对轻易发动战争,因为频繁地进行战争,则“贫民、伤财、危国、忧主”。本篇提出了“至善不战”的重要思想,最好的选择是不打仗。屡屡发动战争就会军士和百姓疲惫厌战,要是屡战屡胜就会助长国君的骄纵傲慢。想一想,一个骄纵傲慢的国君驱使着一群疲惫厌战的人民,这个国家安有不危之理?

          “至善不战”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表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重要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目的主要是争霸和兼并,一些大国凭借革新政治,富国强兵的实力地位,打着尊王攘夷、辅卫周室的旗号,交替使用政治的手段(聘问、盟会、支持反对派、收留流亡者等)和军事的手段,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迫在眉睫的战争,经常在刀光剑影中以‘求成’而结束,所谓‘化干戈为玉帛’,‘战胜于朝廷’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如果非用战争手段不可,无法不战而胜,那就要一战而成胜敌的定局。如何能做到“一战胜敌”,文中还提出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如,“近则用实,远则施号”,是对于敌我空间远近不同时的策略,与战国秦昭王时期“远交近攻”一致;如,“众若时雨,寡若飘风”,是对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时的策略。

          文中还有“灵活机动,示形误敌”的战略战术,“善战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影)。无设(方位)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使敌人好像处在虚无缥缈的境地中,好像是在和影子搏斗;没有一定的方位,没有固定的形式,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没有固定的形式,又好像没有作为的样子,就可以变化莫测了。这就是用兵的最高原则:好像是没有而确实存在,好像在后而实际在前,任何强大的力量也无法制服它。

          结合《管子》前文内容,“一战胜敌”的前提还要必须知地(地形特点)、知形(阵法和行动)、知能(双方兵力、装备、士气等战斗力)、知意(双方意图),就是要根据敌我双方意图,充分研究双方情况、地形特点,选用适宜的战法,克敌制胜。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文化是战争的催化剂和刹车片(下)

            约翰·基根认为,“铁”是人类战争的第三种模式。铁这种资源很特殊,对于人类来说,它不仅是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它还是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工具。铁农具被广泛使用,对于战争来说,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后勤补给。人类战争规模会随之膨胀到新的高度。

          当作战水平更高的时候,人类对自己更自信的时候,文化的刹车功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催化剂的角色会更明显。具体来说,就是文化中会形成中对“勇猛”和“纪律”的崇尚,而勇猛和纪律进一步催化出来的,是更专业的战场技术和更残酷的战争搏杀。

            那如果更具破坏力的资源进入战争体系,将发生什么事情呢?特别是,当人类的战争能力足以毁灭世界的时候,战争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种更具破坏性的资源,就是“火药”。这也是约翰·基根所说的,人类战争的第四个模块。

            当人类战争升级到足以毁灭世界的地步,战争又将怎么进行,文化会发挥什么作用呢?历史也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近代,火药被逐渐广泛应用。特别是到18世纪,火药革命已经被广为接受,杀伤力更大的火药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所以,从18世纪开始,随着西方人在技术上的进步,人类战争模式逐渐演化为“绝对的战争”。什么是绝对的战争?简单说,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战争。西方人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西方人彼此之间也在爆发战争,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取胜,欧洲各国纷纷使用潜艇、毒气、坦克、战斗机等各种新式武器,造成前所未有的伤亡。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核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是之前的武器根本没法比的,它足以毁灭人类、毁灭地球。这时,曾经存在于原始社会中的那种恐惧感反而复苏了。如果核战争打起来,别说争夺生存资源,连人类这个物种是不是能够存在下去都是个问题。对人类生存的担忧,迫使人们冷静冷静,踩踩刹车。那么,人类会放任这样毁灭性的战争进行下去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约束战争呢?

          显然,强化文化的约束作用,制定规则,用文化去制约战争,是最好的办法,这一点也被历史不断证明。这种文化共识上的约束,一样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形成期。简单梳理一下最简要的脉络:早在19世纪末,一些国家就签署了《海牙公约》,通过一些温和的措施,限制交战。一战结束后,国际合作组织“国际联盟”成立。海牙和平运动的精神被融入了《国际联盟盟约》,盟约规定,国家之间出现争端,必须先经过仲裁。拒绝接受仲裁结果的一方,将受到制裁。一战结束十年后,《巴黎非战公约》进一步规定了对战争的法律限制。严格来说,从那以后,所有战争都是非法的。1945年联合国成立,《巴黎非战公约》和《国际联盟盟约》的原则,被再次重申。最终,核武器这样毁灭人类的武器,并没有变成一种常规武器,而是变成一种心理上的威慑力量,时刻提醒人们要严防“世界末日”的到来。

            战争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都有扩张欲望,在原始社会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文化一直限制着战争的规模。后来,随着新的战争资源的引入,人类的扩张欲望超越了对生存的担忧,文化对战争的抑制作用就逐渐消隐,更多地扮演起催化剂的角色。结果,战争的暴力程度被推到极限,甚至超过极限,再次威胁人类生存。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基根提出,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重拾以前的习惯,重启文化的约束力量,把战争关进笼子里。否则,我们将难逃自我毁灭的命运。当然,这条路是曲折漫长的。

    参考资料

    《中国战争史(全4卷)》,田昭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

    《孙子兵法(中华兵书经典)》,陈曦 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7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107天《兵法 第十七》第8~9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fx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