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家佛兰克帕贾瑞斯(Frank Pajares)说,"教育中最棘手的那些问题都不能用一种简单通用的方法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关注我们生活中文化的力量。"
我们需要考察学校对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反应,以文化的广泛内涵为基础,探讨构成学生身份的社会阶层、民族(地区)、性别等三个重要维度,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创设具有文化兼容的课程及具有弹性的课堂。
如果我们不明白面对的是何种困境,至少我们的理想——“创造世界”而不是“适应世界”——否则我们的执着和“一根筋”的坚守无从入手。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不要让更多人因文化影响带来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不再相信教育。
个体的差异,无论是身体的、智力的、性别的还是心理的,都如下图一样,会显示出其“感受性的差异”。2018年4月19日,同一天同一个班级的孩子,穿衣显示出的差异,应该可以让我们理解个体的千差万别。
4月19日同一班级学生的穿衣差异而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一生的自我意识,在“life”这一图中,又更能直观的体会其差异。
人的一生看到风景的差异人的一生看到“生命的风景”也是存在差异的,因其“资源”和“文化”两大基础不同。
“资源”包括了一般意义上“金钱”与“权力”。左一的人,固然有大量的金钱,但是没有“文化”,是很容易迷失于物质世界而看不到真正“生命的风景”,自我成就的内涵会很单一,因为“金钱”、“权力”既是幸福的“武器”也会是毁灭他人和自己的“武器”,“文化”的滋养,让“金钱”与“权力”更具高尚的"价值感”,所以右二的人,脚踏双重基础,看到的风景自然会更全面而丰富。右一的既无“资源”又无“文化”,是我们身边从出生开始即连“起跑线”都找不到的那类人,他们的“生命的风景”,如果连教育机会都没有,将是一片荒芜,会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中。
所以,金钱固然重要,文化(教育)同等重要。我们需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品质、精神内涵(思维方式)。
“文化”,它涵盖了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
“文化”是什么?文化在特定群体中,指导人们行动并借以解决环境中生活问题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传统。
具体而言,是塑造和指导特定人群的信念和行为的知识、技能、规则、惯例、传统、自我概念、制度(教育、法律、公共、宗教以及政治等)、语言和价值观、以及创作并流传于后世的艺术、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手工艺品。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地域、民族、宗教、种族、性别、社会阶层和其他领域中的差异。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隶属于不同群体,所以我们都会同时受到多种不同文化的影响。
群体创造了一种文化——"生活规则”——并把这种文化传达给自己的所属的群体成员。“文化”如同一座冰山,绝大部分是隐于水面下的,绝大多数文化差异(细小到大拇指朝上也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不有意寻找也是意识不到的,但是这些意识不到的差异,是造成误解和冲突的关键因素。一些学生之所以比另外一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只是因为学校的参与结构与他们在家庭、群体中所学到的结构(规则、价值、自我概念等)是一致的。
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有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文化会决定智力。也许这类观点比较绝对,但是,我们观察社会,会发现“文化”影响“评价”,有人撰文《打破阶层固化,高考只是中产和穷人的独木桥》——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在“标准”不那么多元的时候,高考中的“分数”具有“内隐”的“不公平”。
举个例子。上海徐默凡老师写的一篇小文,《贫穷限制了我的作文选题》,期待大家能看懂他的表达,理解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差异)带给孩子的影响。如下:
我参加小升初考试是在1986年,那时候考语数外3门,总分300分,平均每门考90大概270分能上最差的区重点,280能上个一般的市重点。
我仗着自己有5分加分(区优秀少先队员),壮着胆子报了市重点。
可是,语文向我露出了狰狞的微笑,只让我考了78分,最后勉强进了区重点。
我老婆,是我的小学同学,当年跟我一起被语文坑了。她数学和外语都是100分,可是语文只考了68分,最后总分268(倒是个吃自助餐的吉利价位)。按照以往分数线,连区重点也进不了。好在这一年题目偏难,分数线有所下调。于是我俩联袂考进了一所分数线是266.5分的区重点,继续了6年的同学缘。
“最终你会发现,做错的每道题,都是为了遇到对的人!”这大概也是一个例证?
那么,问题来了,像我和我老婆这么优秀的少先队员,怎么会不约而同地在语文上折戟沉沙呢?后来经过我缜密的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出在作文上。
当年的作文题是《第一次_________》,半命题作文哦,在当年可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
多年以后,当我和老婆分享当年的作文选题时,不禁发出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感慨。我的填空是《第一次烧饭》,她的填空是《第一次煎荷包蛋》。绝配啊,两个人凑一块儿,再冲个酱油汤,就可以开饭了。
但是阅卷老师显然不买账,估计都划拉进了三类卷。
和同学交流发现,当年的爆款题目还有《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我简直怀疑我们读的就是一个家政服务小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贫穷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限制了我们的作文选题。
班上一个平时成绩很不起眼的同学,这次语文居然考了88分,全校第一。我问他作文写了什么,他说《第一次看球幕电影》。
啥?啥叫球幕电影?
啥?2块钱一张票?我的妈呀!够我看10场电影的啦!真有钱!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还是陷入了沉思,并且一直思考到现在……
照今天的分类,我就读的小学是真正的菜场小学。两个班级近80个人,只有三个人考进了区重点,我和我老婆,还有个极其幸运地踩线266.5的女同学。(语文88的是个男同学,因为外语数学不好,依然没有考进重点。)
给我们这些菜小子弟致命一击的,我想就是这个可恶的作文题。
我相信,以上分析能够帮助大家理解,“高考”如果仅仅使用几张卷子、不分地区差异的评价与选拔,就从来不是公平的。理解它“不公平”的原因,才能思考,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倡“招”的制度的变革,学校课程设计的立意,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实践。
我们需要时刻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以了解文化的力量,理解文化多元化的细节,最关键的是,尽可能关注个体,而不是群体差异。
偏见、歧视、刻板印象是学校文化中存在,但并不那么“显而易见”让人察觉的问题。学校中,对于性别的差异对待,如男生适合学物理、数学,而女生适合学英语、语文等等,也存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中。我们必须警惕,将“差异”当作“缺陷”。
对于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低下的儿童,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在贫困的时间越长,对其学业成就影响越大。研究表明,母亲和孩子缺乏良好的健康护理、危险或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有限的资源、家庭压力、学业中断、遭遇暴力、过度拥挤、无家可归、歧视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的学业失败。
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健康、环境和压力带给孩子的智商、心理健康、学习力等方面的影响。儿童处于资源不充分中,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班级拥挤等带来的压力,造成学生缺勤、注意力和专注力下降,也会造成记忆和思维方面的问题,动机和努力的降低等等。
2.同伴影响和抵抗文化。对于这个的理解,请大家观看电影《心灵捕手》,其中男主角有一段时间就是出于抵抗文化中(resistance culture),他不敢接受成功,不敢接受大学教授的邀请,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意味着对自己文化群体的背叛。为了迎合自己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他抗拒他人或者学校给予的成功的机会——学习、与教师合作,甚至到学校上课——好在男主角的朋友特别地清醒理智,甚至超越了他本身的文化见识,大骂杰克“自甘堕落”,拒绝见他以决绝的方式鼓励杰克(Jack)去追求不同于自己的世界。
所以,教师努力营造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3.家庭环境与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于贫困中的儿童,阅读量很少并不是他们不善于阅读,而是图书资源太少。身边的成年人更多时间花费于电视、手机(如快手、抖音)而少于旅行、图书馆、与价值观不同的人相遇、交流等。对于学校来说,要为这些儿童提供适当的阅读资源,引导他们转移注意力,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带给他们不同的体验,鼓励、唤醒他们去追求超越家庭的文化桎梏,事实上,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寒门子弟”经过努力、克服家庭困难,实现个体生命的跨越。
4.寒暑假的充分关注。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在校时间造成的,还有在家的时间,更多是寒暑假间隔期带来的差异化影响——城市的孩子在培训机构补习,在世界、全国各地旅行、在家父母陪伴阅读、指导学习,而乡村的孩子,缺乏足够的阅读、学习资源,面对的土地、收割、沉重的劳作(如果他们父母不宠溺、不娇惯)无法变成纸笔考试所需要的记忆、技巧、克服学习寂寞、压力等的能力与情感。阅读,阅读,阅读,对于贫困家庭的重要性,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的阅读量,与阅读的广度,对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积极影响的。
5.分层教学的设计。作为常常进入课堂进行教与学的观察者,我坚持分层教学。
但是,这种分层教学,不是分为快班慢班,好班差班,而是基于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别教学。英语成绩30分和英语成绩80分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统一内容,追求不同起跑线上在固定时间跑向同一终点的教学评价,这是极大的不公平,或者“伪公平”。
那么,学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为“教育生活在贫困中的学生”提供更适切的课程和教学指导。
教师要努力以自己与学生之间有意识地、大量地、频繁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如积极的预期、关心、赞扬学生某个特定的成就、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将学习归功于努力勤奋、让学生相互帮助更多合作学习,以及对学生成就给予明确的鼓励或奖励。具体而言,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贫困带给学生的影响。
2.设定目标并保持高期望,与学生形成一种关怀的关系。用丰富的课程(不仅仅是指向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是更为丰富的多学科、跨学科的活动、探究、体验等)来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专注于自身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持续的努力、不断的鼓励与反馈,尽可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学习的动机。
3.将学习技能和自我了解纳入教学内容中。如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法,怎样做到注意力集中和寻找帮助等,如如何与成年人打交道,以寻求资源支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技巧,认知情绪并进行情绪管理。注意健康尤其是自我心理健康问题。不利处境的学生,家长一般受教育背景较低,而且在情绪情感上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并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理解与尊重,更遑论指导、高期望。
4.分层教学。评估学生先行的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和适切的练习,但以简短的、不分层的任务来评估每个单元的学习达标情况,基于差距进行教学。
5.理解文化、性别等带来的刻板印象,并自我鉴别,努力避开偏见、减少同伴间的歧视、冷漠等,创建文化融合的课堂。
总结一下,基于个体的文化差异,为追求并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在学校内部,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然后尽量支持学生,让更多人(处于文化差异中的不同群体)相信教育、信任教育、理解教育,从教育设计、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某一学科的内隐文化信念)到内容的整合来实现公平的教学,其间必须“有态度”即减少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性别的差异对待等,从而形成包容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