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山江山写作互动区域四阿哥写作社群写作
怎么让读者“看到”而不是“听到”你写的故事?

怎么让读者“看到”而不是“听到”你写的故事?

作者: mile星空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05:52 被阅读0次

    前面说:作者要让读者“看到”而不是“听到”故事。

    那么作为一个作者,我们要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充满画面感,让读者产生“看到”的感受呢?

    这篇文章就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文章有点长,建议收藏。

    我们在读文章时,会想象着文章里描绘的画面,所以想写出“充满画面感”的文章,要从读者怎样去想象的角度分析。

    画面是读者想出来的,我们首先要知道,想象是怎么一回事。

    想象是在我们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想象激发并构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图景,它为人类提供了回忆过去、模拟未来的一种绝妙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看到了什么?

    大部分人在谈到描写,都是从“我看到了什么”入手,你看到的写出来后,也是想让读者看到的东西。

    你通过文字与读者沟通交流,目的是要让他们看到你所看到的,让他们明白你想要传达的信息。

    但你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描绘下来,读者就能想象出你看到的画面吗?

    不能!

    你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衬托,以便更好的给读者展现你所想说的东西。(结尾有亮点,擦亮双眼找)

    注意,前方高能,核心技巧,个人体验+牛人心得:

    Number 1:简明扼要

    《弹歌》据说是中国第一首诗,全诗一共就8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与肉同音)

    这8个字,讲的是原始社会打猎的事儿,给读者展现了四个不同的场景:

    1猎人拿着石刀砍竹子;2猎人用树皮、绳子把竹子接到一起;3猎人用做好的工具把石头弹出去;4猎人追赶猎物。

    作者用了简单的8个字,把自己看到展现给读者,把打猎的事儿讲得明明白白。

    当然写作人人都会,要写得简明扼要,却不是每人都行,这里有3点需要把握:

    第一,让读者懂。

    每句话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至少每段话保证有一个中心思想。

    先说个工作中写作沟通的例子。

    同事发来一条微信,

    “张总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今天下午3点的会议,李总说他晚点儿能参会,明天开也行,但是明天10:30以前不行。王总秘书说,王总明天晚上才能从北京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订了,但是星期四还没人订。你看,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合适吗?”

    你该怎么回答?这怕不是脑筋急转弯?写作中,一揽子抛出信息,不仅多,而且杂乱,只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来看这样是不是好很多?

    “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这样一来,张总和李总都方便,王总也能参加,而且本周只有星期四这一天会议室没有预订了。”

    修改之后,主题明确,语言简练。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正符合著名的金字塔原理。

    当然,这里是先说结论,再列原因。总之,遵循的是自上而下表达思想的原则。

    毛姆说,“把文章写简单与把文章写好一样困难。”

    概括中心思想,最有助于保证文章主题简明扼要。

    第二,让读者爽。

    简明扼要≠字少!

    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升华。

    当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你会说:

    漂亮。

    然而一个作家会说: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当你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你会说:

    真惨。

    诗人会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思是相同的,但你读起来感觉一样吗?

    不一样!

    写文章只有让读者觉得爽,他们才会继续看。如果你读一篇文章,全篇一律,一段文章几百字就一句话,干巴巴的,你会去看吗?

    不会!

    这里有个技巧——长短结合,句型多变。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遣词用句短小精悍出了名。

    先看短篇小说《大淖记事》的结尾:

    “十一子的伤会好吗?
    会!当然会!”

    短不短?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再看先生散文集《人间草木》中的句子: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不仅是短,更是长短句交替出现。

    我们来总结一下简明扼要的精髓:

    1. 容易懂:写一句话,最好不超过20字。
    2. 语感强:每句都写20字?用不着,又不是写诗,字数四平八稳反而显得沉闷。不同长度的句子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前面“山丹丹”的句子,字数就是“15+3+5+22+9”。
    3. 带节奏:不是一味平铺直叙,灵活运用陈述、疑问等句式变化。比如,“是不是应该在长句之后加上一些简短易懂的句子呢?对!”
    4. 列清单:现在就是在列清单。不仅看起来条理清晰,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拉罗克教授说,“句号是读者和作者最好的朋友之一。”句子不仅要短,还要错落有致。

    读到这里,你可能有个疑问:都总结了,怎么没有见到第3点?

    这一点最重要,其实我也不知道,大神请留言赐教,新手自己练去吧,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悟出来的,加油,老铁。

    Number 2:声色俱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卷起千堆雪”用寥寥数语既写出了波涛翻滚之气势,又写出了波涛翻滚之色彩,声色俱全,给人展现出一副活生生的画面。

    但图片比文章更能直接的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拿照片来说,你可以直接看到事物的大小、多少、颜色等。

    图片与视频相比,它也具有局限性,在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听到,这也是为啥越来越多人喜欢上刷小视频,而不喜欢读书看报。

    你是不是中枪了呢?

    我们在写作时,犯了一个大错,习惯于从视觉上入手,忽视了文章最大的优势。

    相比图片、视频,文章更能表达出,所见、所闻、所听……!

    其实,做好了多个渠道的感官描写,就会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大海拍击岸滩的磅礴吧。

    这里有一段歌词: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罗大佑,用短短数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多种角度的描写,调动读者多种感觉器官,成为经典。

    所以写作千万别忽视了文章最大的优势!

    是什么呢?

    如果还不知道,请接着往下看。

    第一,视觉。比如,颜色,形状等方面的描写。(大家都擅长,不再赘述)
    第二,听觉。比如,声音方面的描写。

    白居易乐府诗《琵琶行》堪称描写声音的极品。

    旋律最难描摹,诗人信手拈来,以声喻声,妙笔生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曲,急骤时如急雨,轻柔时如耳语,圆润悦耳犹如珍珠滚落玉盘,清越流畅则如黄莺儿在花丛里啼啭,幽抑凝绝则如清泉在坚冰下呜咽。

    一系列动人的听觉比喻,把各种音响与画卷铺排开来,读者的想象力被无限扩大,无形无状的琴声就这么有形有状地转达给了读者。

    凭借一连串为人熟知的声音比喻,抽象多变的琴声变得直观可感,令人如在江畔,亲闻仙乐,心醉神迷。

    林清玄在散文《随风吹笛》中写道: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道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风声、雨声、流水声,大千世界不是黑白默片,文字世界又岂能静默无声?

    竹喧风吟,寒蝉骤雨,万物皆有声;莺啼雀跃,蛙唱虫鸣,声声皆有情。

    譬如,有这么一段文字:

    “我走在小路上,听见小鸟在叫,看到河水在流。心想:早晨的田野真是美好啊!”

    鸟声、水声,在读者听来还只是个模糊概念。

    运用拟声词、比喻、拟人等方法,可使文字更具体细腻,更有感染性、表现力:

    “我走在小路上,两旁高高矮矮的树丛里,鸟儿或翘首枝头,或掩于叶底,啾啾呖呖,呖呖呖呖,啾啾啾啾,你呼我唤,眉来眼去,把一个清晨唱得浓情蜜意。”

    改后文字,叠词、比喻、拟人交错使用,细腻的声色描写,把晨光中田野的声色之美鲜活地呈现出来,令读者仿佛亲身走进蓬勃美丽的田野。

    第三,嗅觉。比如,味道方面的描写。

    《休斯敦纪事报》有一篇关于茶的文章:

    “它尝起来像泥土。辛辣,饱满,比在一段时间内尝过的任何东西都要真实。
    嘬一小口,梦就此开始——巍峨的山脉、柔嫩的幼苗、弥足珍贵的新叶,缓缓摘落。
    茶,可以满足你这一切。”

    翻开晨报时,并未想要浏览关于茶的新闻。然而,这篇文章附的插图吸引了我的注意,紧接着第一句话深深地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深陷其中。

    我阅读每一个文字,了解了一些知识,并乐此不疲。

    “它尝起来像泥土。”这句话言简意赅,却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首先,它唤醒了读者的味觉,这也许是五种感官中,最值得信任的。

    其次,文章第一句话必须要行之有效,吸引读者,而这句话,正是如此:它让读者想要继续往下阅读。

    第四,触觉。比如,摸起来的感觉。

    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对触觉描写别具一格: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全文翻译,可以不看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绝句就是触觉最典型的例句,“湿”就是雨淋了诗人身体的感觉,“寒”是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需要强调的是,写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触觉,这样才是自己的感受!

    如果写雪,都写“凉凉的”,正确!

    就是这种感觉呀!还能是什么感觉呢?的确,是凉的,但能不能换个词语形容呢?

    如:伸出手,雪落下来,仿佛一块儿雪白的冰激凌,真冷,真漂亮,口水流出来了,可送到嘴边时,它却欺骗我,变成了一滩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触碰来感受事物。触觉其实它还有着一种神奇的作用,可以用它来表示关爱体贴之情,是启迪我们心灵的一个窗口。

    当孩子生病时,妈妈的手轻轻地触摸在他们的额头上,他们会瞬间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是来自妈妈的爱。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一只友爱温暖的手搭在他的肩上,会使他振奋,给他带来勇气,这是来自于友情的力量。

    所以当你在文章中用到触觉来描写事物时,读者就会如身在其中,手抚般真实可信。

    钱钟书在《通感》中说过,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运用通感,可使读者诸多感官一齐参与审美,虚实相生,画中有画,文字的意蕴更丰富更浓烈。

    Number 3 :具体抽象

    具体抽象是个啥东西?

    有没有一脸懵逼的感觉,没错文章就是这样,具体+抽象!

    先来玩个游戏,我说你想,看你都能想到啥?

    人。水果。
    一个人在吃水果。
    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太监。
    香蕉、草莓、西瓜、火龙果、菠萝蜜。
    一个太监在吃苹果。

    前者是抽象,读者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同一个人不同时候读,在脑海浮现的画面可能不同;后者是具体,任你怎么发挥,画面总跑出“太监吃苹果”的框架。

    马致远的《天净沙》非常经典: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诗用的全是具体的名词,寥寥数笔描绘出了充满意境的场景,融情于景,画面感极佳。

    具体的名词更容易让读者的脑海中直接呈现出你所描述内容的具体形象,而某些抽象的词语却不好在脑海中直接地反应呈现出来。

    想要让文章充满画面感,那就需要多多运用形象具体的名词,少用一些看起来很华丽,但是比较抽象的词汇。

    如果你想成为写作高手,一定要掌握这个写文章的基本原则:

    即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这里用几个事例来阐述一下(温馨提示,来自网络,并非自身经验)

    事例1

    ①这个小孩学习很好。
    ②这小孩学习很好,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十。

    ——“学习很好”太抽象了,“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十”则比较具体。经常写抽象的文章,不知不觉中就会吃大亏(陷于不利),因为语言太抽象,读者就很难理解,难免会给对方造成负担,出错和产生混乱的概率也会大增。

    事例2

    ①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②每天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

    ——充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多久算充足?一个1小时还是3小时,文章中的确切数字正是最准确的阐述。

    事例3

    ①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还算好。
    ②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比有史以来最差的去年要好。

    ——如果没有比较对象,就无法对事物做出评价,全凭读者自行想象,很可能会造成误解。

    那么怎样更好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方法1:举例子。

    如:在本文解释“具体抽象”,我用的是举例子。①一个人在吃水果(抽象)。②一个太监在吃苹果(具体)。

    方法2:作比较。

    如:①这个小孩学习很好。②这个小孩学习很好,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十。

    方法3:具体化。

    如:明确哪些是抽象化的词语,在写文章或语言表达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将“抽象词语”替换成“抽象词语+具体说明”的搭配方式。

    ①明天早点起床。②明天早上6.30起床。

    方法4:定范围。

    如:①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还算好。②我们公司今年的业绩在服装行业还算好。

    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升华。

    细心看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在前面提到过这句话。

    没错创业来源于生活必高于生活,这和影视、作画是一个道理。为啥作画越是抽象水平越高呢?我不得解。

    但文章必然是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种道理才算是文章,否则也只是文字的堆砌。

    就像简书里,有时会看到的,“嗯嗯啊啊”一千字,甚至全篇只有一个“啊”,这算文章?

    不算。

    一个太监在吃苹果。

    这是简单的陈述,你所看到的事。

    八国联军侵犯,火烧圆明园,国人流离失所,一个原是皇帝宠爱有加的太监,蜷缩街头,正在狼吞虎咽,从血泊里捡来的烂苹果。

    这里就无形的把作者的感想,传递给了读者。

    再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如果把“断肠人在天涯”去掉,那么这首诗,将会降低很多等级,不敢说从王者跌到青铜,至少也跌到了白银。

    前一部分通过具体的名词勾略出意境,让人产生无限想象,后一句就是画龙点睛,让其升华,侵入读者心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是文章相比其他最大的优势,它的魂。

    篇幅有限,此处省略一万字……

    还是那句话,大神请留言赐教,新手自己练吧,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悟出来的,加油,老铁。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交个朋友,用时两天终成此文,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让读者“看到”而不是“听到”你写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ii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