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我知道这本书是在看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时提到的,文森特在敏锐地观察这一章节提到,在每个研究和工作的领域,都可以举出无数细致观察而受益的例子。其中就列举了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通过观察并思索这个可怕的经验对他自己和难友的影响,从而创立了意义疗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但弗兰克尔还能保持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并创立新的领域,这就引起了我读这本书的好奇心。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犹太人,是一名心理医生,在1942年被抓进纳粹集中营。随后几年,先后被关押在几个集中营,其中包括最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弗兰克尔幸运地活了下来,返回维也纳继续做心理医生,同年他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在奥地利还有另外两位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一位是阿德勒,他认为人生就是追求财富权力,内在驱动力是自卑。另一位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的驱动力是因为性。而弗兰克尔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发现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着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驾照。80岁时,弗兰克尔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10本书之一。
作者描述了囚徒对于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作者刚下火车到集中营的时候,人群就被纳粹军官分成了两队,弗兰克旁边的一个人轻轻告诉他,分到右边的是能干活的人,分到左侧的是老弱病残,不能干活的。当作者走到纳粹军官旁边时,还特意挺直了腰板,纳粹军官看到作者时还犹豫了一下,后来把他分到了右边的队伍。后来作者才知道,被分到左边的人被直接送进了焚烧室。这是多么恐怖的体验。
伴随着集中营的各种残酷逐渐展开,人们的心理也会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精神病学中有种被称作:“暂缓性迷惑”的状态,被宣布处决的人在行刑前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死刑可能暂缓执行的幻觉。
随着集中营的残酷现实愈演愈烈,囚徒们的幻想一一破灭,囚徒们又会产生冷酷的幽默感和好奇心。人们知道自己除了赤裸的身躯外一无所有,在淋浴时,他们会尽情地开玩笑,即取笑自己也取笑别人。人们也迫切的想知道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结果又怎样。有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在撒谎!”教科书上说,当睡眠时间不足规定的小时数时,人就不能生存,错!在这里,人们无法刷牙,且严重缺乏维生素,但与之前相比,人们的胃变得健康;长时间不能洗漱,劳动后的双手肮脏不堪,但手上的疮和擦伤从不化脓;枕着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与鼾声如雷的其他囚徒挤在一起,也依然可睡的很香。其实想想我们自己,躺在舒服的床上也还感觉不舒服,还会失眠,这也说明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超乎想象的。
就是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一位后来认识弗兰克尔的朋评价他“不是那种会在恐怖环境中抑郁不堪的人。”有一次,一位比他们早几周到达奥斯维辛的难友来到弗兰克住的棚屋,打算给他们这些新来的人说点注意事项。这位朋友对众人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天天刮胡子,用玻璃碴也好,用最后一片面包换个刀片也好,一定要每天刮脸。这样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脸色更好。只有看上去能干活的人,才不会被送进毒气室。那些脸色不好,看起来体弱有病、不能干活的人,很快就会被送进毒气室。”说到这里,这位朋友指了指弗兰克,对其他人说:看,恐怕他就是你们之中下次被选中的人。任何人听到这种话,一定会吓得魂飞魄散,我想如果换做是我啊,都有可能去揍这位陪朋友一顿。但弗兰克当时的反应,却只是笑了笑——其实这种反应就是冷漠旁观自己的视角,是不正常的反应。
接下来囚徒的心理会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即一个表现相当冷漠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时,某个囚徒往往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也不忍目睹泥潭里一排排的囚徒在皮鞭的威慑下来回走几个钟头。但进入心理的第二阶段,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有次有个囚徒看到一个12岁的男孩被带进医务室,那个男孩因为没有穿着合适的鞋子,被迫在雪地里执勤或在户外干活站了几个小时之后,脚趾被严重冻伤。值班医生用镊子一点点拽去变黑坏死的部分,而这位旁观者已经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厌恶,恐惧或者怜悯等情感。进入集中营几周时间,他每天都会看到受惩罚的囚徒,即将死去和已经死去的囚徒,对这一切已司空见惯,麻木了。
有段时间,弗兰克就在棚屋照料斑疹伤寒病人。他们发着高烧,神志不清,许多还病入膏肓。当某个病人死去后,弗兰克尔也会麻木不仁地看着其他囚徒会接近体温尚存的尸体,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换走死者的木鞋;有人换走死者的上衣,甚至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因此沾沾自喜。
有一天早晨,弗兰克听见某人像孩子嚎啕大哭起来,这个人一向表现的非常勇敢,这样哭泣是因为他的鞋子已经破的无法再穿,一想到以后只能赤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就悲从中来。看到这可怕的一幕,弗兰克只能自己找点安慰,他从口袋里摸出那份小面包,美滋滋地大吃起来。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的第二阶段心里反应的表现,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的保护自己。
集中营虽然非常恐怖,也会有很多精神生活,就发展范围和时间而言,囚犯对宗教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初到者惊奇和感动。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一团,口中念念有词。而且有次作者被受邀参加精神降神会,甚至还有一位集中营的职员在现场,最终请来的神灵在纸上写下“败者遭殃”的拉丁文字。
我们大家可能会认为在集中营中身体强壮的人生存能力要比身体羸弱的人看似更强,其实不然,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的内心的受到的伤害相应会少许多,这让我想起来《肖申克的救赎》的一个场景,Andy有一次因为为大家播放音乐被关了2周禁闭,禁闭室是一个非常狭小黑暗的房间,人只能在里面蜷缩着身体,非常难受。后来Andy出来后跟狱友吃饭,狱友都说禁闭室太可怕,在那呆一周就好像呆了一年一样,但Andy说:他在那里过的非常开心,因为有莫扎特先生陪着他,随后指了指自己的头和心胸。同时还让我想起了明朝的内阁首府杨溥,曾经在永乐年间被关进昭狱,大家都知道,明朝昭狱是极其恐怖额,不但要遭受严刑拷打,牢房里还遍地是粪便啊,虫子啊,如果是一般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撑不过多久就会死去,但杨溥不为所动,还在狱中坚持读书,从不间断,忽视身处的恶劣环境,一直到他获释出狱。像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说我们虽然没有身处那种极端的环境,但是我们每天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工作家庭朋友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当我们忙完一天,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为自己的内心留有一方净土,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在集中营中也有艺术生活,囚徒们会聚集在一起,有卡巴莱表演,唱歌,作诗,开玩笑,间或隐晦的讽刺一下集中营,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囚徒们忘却,也的确有用。聚会的吸引力不小理由的普通犯人不顾疲惫与饥饿来看卡巴莱表演,甚至误了领取当天的份饭。
集中营中除了类似艺术生活存在,囚徒们也会培养幽默感,这种幽默感非常细微,而且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种武器。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弗兰克有个难友就是外科医生,曾在 家大医院做助理医生。有一次,弗兰克开玩笑描述他重回医院工作后不能摆脱在集中营养成的习惯的事。在建筑工地(尤其是督察员巡视完以后),工头经常喊:”动起来!动起来!“以鼓动囚徒们干得更快些。弗兰克就告诉他的难友:有一天,你回到手术室,正在做一个大的腹部手术。突然助理跑了进来,喊着“动起来,动起来”向大家通报主任医生驾到."
所以说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尤其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
、
弗兰克在忍受集中营残酷的生活同时,他也一直保持着对妻子的思念,他有时听到妻子回应他的话,看见他妻子的微笑和坦诚鼓励的表情,无论真实与否,他都坚信妻子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弗兰克还领悟到只有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他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表达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集中营的囚徒们害怕做决定,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感觉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 弗兰克还讲了“德黑兰死神”的故事,有一天一名有权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说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一匹快马,好让他当晚逃往德黑兰。主人答应了他,仆人就骑马逃往了德黑兰。主人回到家也遇到了死神,主人说: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死神说:”我没有吓唬他啊,我打算今晚在德黑兰找他。“就是说仆人逃往的德黑兰正是死神要找他的地方。
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天到来了,集中营的大门被红十字的 汽车撞开了,此时集中营和里面的犯人都出于他的保护之下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看守他们的党卫军突然变得随和,友好起来,甚至还跟囚徒们一起为死者做简单的祈祷,值得注意的事,随着环境的变化,党卫军的角色也转换的如此之快。同时囚徒们又面临一次选择,因为党卫军说要带剩下的犯人到另一个中心营,在那他们将被转送到瑞士交换一些战俘,这意味着他们将获得自由。但是弗兰克他们并没有被选上车离开,他们感到生气绝望,会与没选他们的人争吵,但没想到的是被带走的那批人最后都被烧死了。
在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下,囚徒们会易怒,自卑,集中营里经常发生因为食物分发导致的群殴事件,人类的行为反应是否完全地受制于环境影响呢?集中营的实例证明人可以不受环境影响,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其中就有一个人,他走过每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这样的人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自由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走的,就是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如何解读这句话呢?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否则,为了活命,他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人会充分运用它,有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这让我想起了王石说过的一句话,评价一个人是否强大,就看他在低谷时的状态。
在书中弗兰克尔还提到了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死亡,这个年轻年轻女子知道自己不就将会死去,她跟弗兰克尔谈话时却说: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践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指着窗外说:”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透过窗户,她只能看到栗树的一条枝桠,上面开着两朵花。“我常常和它交谈。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就是永恒的生命”所以说,囚徒们内在自我的状况最终不是取决于那些生理或心理条件,而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这让我想起来乔布斯的话,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今天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天,我们之前的人生有没有遗憾,哪些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出自主选择。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未知期限的临时存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集中营的囚犯不知道自己会被关多久,哪天会被释放,这表示着没有未来,没有目标。这是囚犯们最大的精神压抑。其实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也会有这种焦虑,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实际上也是被无形的枷锁所困住,好在我们有人身和精神的自由,我们是有机会探索我们的未来的。
要消除对囚徒们心理的影响,关键是要给他指明一个未来的目标,以便他恢复内在的力量。弗兰克尔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脚疼的厉害,他一瘸一拐的跟大家走了几公里,从集中营到工地干活,天气非常冷,他感觉很悲催,想着集中营 的悲惨生活,但他又刻意不让自己想这些,突然他就感觉自己会有一天给台下的观众在讲集中营心理学,他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的向观众描述集中营的一切。想到这里,他感觉他当时的境遇和苦难都成了过去,他所经历的苦难都成了他自己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弗兰克尔发现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只有找到意义。
有一次弗兰克的号长告诉弗兰克他梦到1945年3月30日他们会得到解放,告诉弗兰克时,他充满了希望,确信梦里的情景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临近,他们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战争不可能在那个日子结束,结果2月29日,号长突然病了,发高烧。3月30日,就是梦中声音告诉他将被解放的那一天,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死了。而且从记录来看,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节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希望破灭了,集中营里很多人抵抗力下降,就都死了。
这样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有一个海伍德的人在监狱图书馆里工作了50年,有一天他获得了假释,出狱了,他走在街上,看着车来车往,过条马路让他心惊胆战,因为他入狱前只见过一次汽车,他被安排在一家杂货店包装食品,在这里,店主和店员知道他曾经是囚犯,所以看不起他训斥他工作做得不好,他感觉世界虽然在飞速运转,但与他无关,他甚至想找机会犯罪,回到监狱。因为在监狱他有工作,他可以帮助别人,在大家眼中他也是个有教养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意义。但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从这件些事上也可以看出意义的重要性。正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意义就是我们自己根据自身定义的,挣钱养家,公司上市,成名,做公益,读书分享 。意义不分大小,什么都可以,甚至可以同时找到多个意义,有了意义,我们的生活才有支撑。
书中讲到,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反而是很危险的,他们有可能从被压迫着变成了压迫者。有一次弗兰克和一个朋友穿过农田朝集中营方向走,这时路过一块长着绿油油庄家的田地。弗兰克本能地想绕道走,但他朋友却拽着弗兰克径直地走了过去。弗兰克说不应该踩踏这些庄稼,结果他的朋友 非常生气向他吼了起来:他们夺走了我们多少东西?我的老婆和孩子都被毒死了,我踩几根庄稼又怎么了?“有一个犯人曾经卷起衣袖,对弗兰克说:我一旦能回家,这只胳膊要是不粘上血迹,我就把它锯掉!”弗兰克在书中还特意写到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并不坏。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倒是不会觉得犯人真的会如他所说那么去做,我们总是想象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比如我要是成为亿万富翁,我就去环游世界;比如我喜欢这个姑娘,我会一辈子爱他;比如我要有了孩子,我要把他培养成影视明星等等。我们总是想象一个情境,但是却忽视了环境能够改变我们想法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才会形成特定的想法,如果没有在那样的环境之中,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的想法呢?
犯人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本来有了一个未来生活中值得期待的目标,比如家人在等着他回家团聚,结果解放之后他发现家人也已经死去,已经没有人在等他,他所谓的那个意义突然消失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在创业公司,我们期待有一天公司上市,我们的期权兑现,实现财务自由,结果有一天公司倒闭了。你本来一直期望能够和女朋友结婚的,结果失恋了,像这种类似意义突然消失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遇到这种挫折,我们能否再换个角度,换个方向找到其他的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弗兰克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对囚徒在极端绝望的环境下的心理开展研究,他仅仅用了9天时间就写出了这本书。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获得意义的三种方法:1创造或者从事某种工作。2学会爱他人。3经历苦难,完成自我超越,我们可以通过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书中讲到的 一个例子让我记忆深刻,比如,有一位老先生,和妻子感情非常好,但是妻子不幸去世。老先生陷入悲伤不能自拔,求助于弗兰克的心理诊所。弗兰克问他:“如果先去世的是你,你的妻子会怎样?”老先生答道:“她会比我更悲伤、更痛苦。”
弗兰克说:“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种痛苦,你替她受苦了。代价是你活着,并陷入深深的悲伤,你的悲伤是有意义的。”
老先生的痛苦马上就减轻了。因为他一旦相信了这个说法,无边的苦海就变成了一种替妻子受苦的奉献。
所以我觉得从理论上讲,我们都可以从任何事中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其意义,人生需要有意义的支撑。
我来谈谈我自己是如何对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吧。比如之前我是建筑结构工程师,我需要为一个建筑设计结构,所谓结构就是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就好比是人体的骨架一样,能够支撑人的身体,我经常为了一个项目配合建筑师反复计算,反复改图,加班熬夜也是家常便饭,而且工作本身也很枯燥,需要建立计算模型,计算结构构件的尺寸,结构材料等级,例如混凝土等级,用多粗的钢筋。但是建成之后结构构件一般会被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所掩盖,人们一般看不到结构构件,通常人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建筑会问,这个建筑是哪个建筑师设计的,或者会问是哪个室内设计师设计的,而并不会问这是哪个结构师计算的。其实作为结构工程师也会有小小的失落,但是一想到由于你的工作,能满足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能使建筑物正常使用,能使地震到来时不倒塌,能保证这个建筑里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事?所以一想到这么重大的意义,自己也就不会有什么怨言,而且还会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工作,不能出差错。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设计一个室内空间时,我们要研究客户对室内环境的不同心理感受和使用要求,要从空间、尺度、结构、材质、色彩、灯光、工艺,甚至民族,人性、文化、传统内容等诸多内容,以最精炼的设计元素,以挑剔的线条、材质、色彩的搭配,最大限度的表现室内环境的功能要素,传达富有情趣的意境。当你的设计方案经过与业主的多次沟通和修改后,终于可以完成施工图进行到施工阶段,还要配合施工过程,跟消防,电气,空调,给排水各专业配合,协调各方按照设计意图施工,要保证项目按照设计意图落地。这个过程其实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体力,但是一旦项目完成。当让业主过来验收项目,看着客户脸上满意的笑容,或者想到客户以后在自己设计的空间里开心的工作,或者享受天伦之乐,甚至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找到最好的自己,这何尝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呢?
有句俗话叫做干一行,爱一行。做到这点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会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
说完自己的感受,我来说下知识大牛的经验。李笑来老师对于这件事也是非常有经验,他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的分享中就提到: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比如说,以我目前的情况,用写文章赚钱,我是很难有动力的,至少不会有极大的动力。那怎么办?我得想出个办法,赋予它一个重大、甚至伟大的意义。
于是他决定,这个得到专栏赚到的所有税后收入,他都要捐出去,放到一个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去……
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这样的,他的大脑开始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为什么?因为他算了一下,在目前的订阅量下,相当于是每字一百元,于是,只要他写出个二三十个字的句子,就相当于能够资助一个优秀学生一年的奖学金,两千块。一篇文章按两千字左右计算,那就相当于能帮助一百名大学生……这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写着写着写高兴了,就不管字数了,超出一点就超出一点罢,反正得缴税,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啊!
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 TOEFL/GRE ,要背两万多个单词。这一听就是苦差事。刚开始我也这样觉得:靠,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
然后,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琢磨,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很快我就想到一个。考过 TOEFL/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那……一个单词就相当于 50 块钱啊!
原来我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背五十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呢,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 5000 元!这一转眼都是许多许多年前的事情了,你能想象在那样的时代里,一天赚上 5000 元人民币是什么心情吗?!
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开始每天赚 1 万元人民币,试了试,觉得也不是太难么!——当然,后来真到了新东方开始教书,发现年薪百万是扯淡,税前都做不到,他连讲课带写书,好不容易折腾到税后年薪 50 万……在那里赚了七年的钱。算算每个单词竟然粗略相当于 175 块钱。
他的这个方法是用钱来衡量做这件事的意义,大家也不妨尝试下,可能这种方法更有效果。
所以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是不同的。
同样要背单词,对于那个时候的李笑来说,每天挣50块钱是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你来说可能就不是,或许能够跳槽到一个好公司才是足以激励你的目标。
同样是写文章,对于现在的李笑来说,给自己挣钱明显没什么动力,但是帮大学生挣奖学金显然意义重大的多。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能给他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能够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重要的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其他地方,而是要找到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最好能够量化,并且把它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
大家可以从弗兰克提到的三个方法去尝试从不同角度发现意义。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