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原本很高大上的科目,曾因此而扬眉吐气,而现在却变成了这样,I love..I like...台上拖着长长音重复着,完全丧失了这种语言独有的味道,外科老师人人皆能听懂,如同听家乡话一样顺溜。唯独该听懂的人~学生却迷失了方向,一脸的无所谓和厌烦。台上师演、师忙、师累死;台下生观、生闲、生坐等。整一个师生角色颠倒场面。看着有些心寒,听着有些失意。是什么扼杀了曾经的自豪?是什么让课堂变成了这样?是什么让本该生龙活虎对什么都有好奇心的学生变成了这样?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老师,孩子该陪伴的年龄,该父母引领的时候,他们却消失的无影踪。父母的无知,出现了留守,留守让现在的学生处于无人管教状态。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钱,无度满足孩子需求,做人,知识等方面一概不管不问,只要孩子开心就行。远离孩子的父母唯一能弥补的也只有金钱。孩子没有了担当和责任,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因为从小就在铜臭中泡大,自己给父母的一句顶一万句,因为父母感觉亏欠孩子,社会上偶发的孩子得不到满足跳楼事件,家长心有余悸。鼠目寸光的父母们感觉目前挣得钱足够孩子花的,干嘛要畏畏缩缩的。所以当孩子要手机时,家长连问都不问,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一部智能机,当带进课堂玩让老师抓住告诉家长时,家长借口就是自己不在家,为了便于和孩子好联系。过一个周末,被没收的手机立又一个新的补缺,有了家长的支持,该生在课堂上依然我行我素,这次家长的解释更奇葩:“孩子说手机被学校没收了,我怕他一直给学校要,被学校开除,就又给他买了一个,孩子说买了这个手机以后就按时上学,好好学习呢!”鬼都不信的话,家长竟没感觉滑稽,还堂而皇之的给老师解释。孩子大脑中出现学习无用论,父母亲身给他们诠释没文化照样可以过的潇洒。熬到一定年龄就会和父母一样天南海北的跑,及能旅游又能挣钱。
其次是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招生时,无门槛,但教育要求追求的仍是唯一~分数,用分数来衡量和评价一切,考试一刀切,不管是哪类学生,一概按统一标准评价。尽管初中毕业时按学业成绩进行分流,但平时在校的管理和授课全是一个目标~落到卷面上的分数。平时什么时候考试,考到什么地方,一线老师无自主权,比如第一次月考,所考范围竞比所讲整整超一个话题。刚过的期中测试,也是在日夜加班加点下,勉强赶完课,所有习题通通都未来得及处理。一刀切忽略了学生接受能力和习惯的差异,让曾有光的双眼变得迷茫,被家长逼迫做到教室熬年龄的他们,课堂上迷恋上了 sleeping,听张老师讲hobby一课,好多学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在他们脑中学习变成了吃喝玩乐之外的业余生活。如果摆脱官本位思想,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引领他们做些他们喜欢又擅长的正事,兴许课堂会有别一样的精彩,恢复正常,学生能恢复该有的本性。
如果社会对学校评价能多元化,如果学校对老师评价能多元化,如果老师对学生评价能多元化,无硝烟的战场~课堂就会常态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