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 桃酥1618 | 来源:发表于2016-01-25 17:36 被阅读109次

    丽萨·克龙的这本《你能写出好故事》正适合这段时间的我,去年的秋天,我给自己定了读书计划,每周四本,并写出读后感。看书很轻松,但读后感,类似吃完一顿大餐之后的胃部消化,胃部的反刍,思想的顿悟,从书中而来,升级到自己的思想,整个过程就跟便秘一样,一旦思维畅通了,顿时觉得天高气爽、焕然一新。

    回到这本书中来,作者将神经科学领域和写作并论,让读者打开新的认知大门。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怎么写作文,怎么写小说或者故事。但我们还没看过一个作者把如何写作和神经科学领域联系在一起,这是这本书新颖之处。读者对于一本书有怎样的思维弹跳图?怎样能写出一个故事能吊住读者的胃口让陌生的读者一直读下去?神经科学给我们一个解释答案:人的大脑会对故事作出神奇地“化学反应”。

    解密人的大脑运作方式对我们如何写出一个受大众欢迎的故事有指导作用,人的大脑具备高级生物的社会思维功能,它会自动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一旦你的写作技巧能成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并围绕主人公为中心,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从情感上写你所知道的通俗易懂的情节,让读者的思维沿着故事的情节发展达到共鸣。这样就不愁你的故事落在某个僻静处受人冷落了。

    写故事类似于炒菜,你要先想好炒什么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准备食材(故事的大纲),开火烧(开始写)并加点辅菜(次要情节)和作料(故事的悬念)。按食材和作料的先后顺序,让食物达到最合理的味道(让故事沿着设计的情节发展并有个完整的框架)。

    丽萨·克龙在文中引用大量的小说描写段落和影片呈现的故事结构来举例论证一个故事的好坏带来的正反面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通过解读大脑的认知,解读读者群,让写故事的人更加明确如何正确的钓鱼并引鱼儿上钩。

    当然,写故事并不是写流水账,有铺垫有悬链有框架有结构,有前呼后应,所有的言语、环境和布局都围绕主人公展开,而且主人公还不能过于完美。完美的人不复存在,所以要写一个够真实,能让读者有代入感的人和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或者情绪。所写的故事还要能让人读懂,如同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让老妪也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主人公为中心,还不能跑题了。

    有付出才会有相应的回报,想写好故事,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熟能生巧,我们要模拟一个虚拟的挑剔读者来审视自己所写的故事情节,或者有编辑朋友给予指导,聆听其他人的声音,假以时日,必有所收获。

    合上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想写一个好故事,想让故事拥有更多的读者观众,还得从观者的大脑为切入点。如同销售,一个成功的商人,必然会对消费者的内心所需和大脑所求了如指掌。而大脑的思维构图,相应的慢慢渗入我们自己的作品中。而我在往后的读书过程中,学到如何挑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一本好的书,一个好的作家,能迅速带给观者共鸣感,能让读者从故事中吸取精华,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升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or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