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暑期备战考研的季节,总会有学生困惑地到办公室来问:老师,我该考研还是该找工作?如果反问他(她):你更倾向于那种选择?回答必然是:我也不知道。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如果一直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不用选择,也就没有问题,那该有多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并且无法完全准确地预估选择之后的结果。因为选择有风险,所以面对选择,大多数人都会犹豫,会恐惧,会觉得无法做出日后看来会是正确的选择。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求外在的体系支撑。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口中也会发出一千种声音,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你该去听从谁?毫无疑问,应该听从那个最坚定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别处,而恰恰是源于你的内心!
可能会有人说,我就是因为内心的声音不坚定才想听取别人的建议的呀,怎么还会这么说?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谓的“内心的声音”其实是来源于大脑,而并非你真正的“内心”。大脑给予我们的建议通常是思维层面的,是综合了外在所有的因素——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而分析得出的结果,说到底,还是遵循了大众和社会的需要,以外在的评判为标准。而“内心的声音”却需要你聆听自己的潜意识,这个声音往往会因为被压抑的太深而显得缥缈,甚至会因为和外在的评判标准相背离而显得虚弱无力。但如果你有幸发现并滋养了它,假以时日,它就会以蓬勃的生长之势给予你力量的回馈。这也是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有的人做事不管多累也会觉得精神百倍,而有的人做事明知应该做却总找不到动力(如拖延症、懒癌)的原因之所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生命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成为你自己。而成为自己的标志无疑便是:我选择,我负责。
许多时候,我们惧怕做出选择,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惧怕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结果是好便罢,一旦结果不是我们所预期的,那面对结果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人的本性却是“趋乐避苦”的,于是,为了让自己不痛苦,我们宁愿不选择。不选择,在不痛苦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机会,因为没有真正的做自己,我们便找不出能够让自己精力无限的源动力。而这,或许也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感到迷茫的原因——因为报哪所大学、选哪个专业并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的是遵循父母的意愿,有的则是调剂的结果,不论哪种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和学生开会的时候,面对的虽然是青春的脸庞,但在许多人的脸上却看不到青春的朝气。
将是否考研的权利交予他人是潜意识中的放弃选择,而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并且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被调剂到并不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学习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是被动的选择。不论主动与被动,都会在选择之后成为既定的事实,无法更改。要想获得新的突破或收获,唯一所能做的,便是接受既成的事实,然后为它负责,承担起既定前提下的责任,也就是:我负责。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做到了第一步,却很难做到第二步。于是差异便因此而生。做出选择却不敢负责的人习惯于抱持“刻舟求剑”的信念:“如果当初我选择了考研,工作就不会这么累了。”
“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考研,现在应该也事业有成了。”
“如果我当初不是因为差几分的话就可以到**大学,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样的信念也曾经缠绕了我好久,但最终我发现,这样的信念没有任何意义——时光不会倒流,事实也不会改变。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拥抱现实,与它和解,然后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我选择,可以让我们找到成为自己的动力之源,我负责,可以让我们做一个成熟的自己。
愿我们既能够选择,又敢于负责,从而成为真正的你自己!
r�5���z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