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周1000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作者: W浩克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5:24 被阅读0次

    人类世界大部分矛盾的产生都源于二元对立思维,从网络喷子的非黑即白到国际阵营的非此即彼,乃至个人思想的左右摇摆。

    《罪与罚》这本书中的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就偏执地将自己定义为“不平凡的”,因而与想象中“平凡的”形成尖锐的对立关系,他认为这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另一类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

    拉斯柯尼科夫将这种极端的想法进行了实践,谋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并抢走了部分钱财,企图用老太太的资金作为自己日后成就不平凡的原始积累,但他却深陷于自己构架出来的、虚伪的不平凡与现实道德信仰所体现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与实践是纳粹式的,而他缺少希特勒般的极度自信,实际上他也并没有足够支撑起这种理念的把握,甚至不断地进行自我怀疑,也不断地压制内心中显露出的稍许怀疑和否定。他害怕自己是设想中平凡的一类,而刻意掩盖真实,强调不平凡。

    根本上,拉斯柯尼科夫的矛盾是真实的自我与虚假的理想主义的自我之间的矛盾,他在两点间左右摇摆,将抽象的、未经验证的理论当作真实的生活,活在一个虚空当中而不能自洽,这是难以消解的罪与罚。

    用错误的实践来证明错误的观念,只能得到错误的答案。主人公要么在重压在精神上的惩罚中走向彻底的灭亡,要么在经历过漫长的痛苦之后觉醒回到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更乐观的一种。关于主人公命运的结局,在文学上可以有另外两种结果,一种是运用和原著相同的方式呈现出灭亡的悲剧性的一面,还有一种是在主人公的挣扎中戛然而止,给读者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既可以是乐观的,也可以是悲剧的。

    事实上,“平凡”的真正概念并不是永远被压迫的平庸,而是一种生活常态,它不为某种目的而存在,却可以创造许多“不平凡”。拉斯柯尼科夫片面地见到特殊,而忽略了一般,在概念的误区中越走越深。好在爱和信仰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的主人公,这是主角的幸运之处,否则拉斯柯尼科夫将大有可能走向我们设想的另外两种结局,这也证明了《罪与罚》结尾的合理性。

    最终,拉斯柯尼科夫在那天晚上,“无法长久不断地思索任何一件事情,也无法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个思想上;如今他似乎也不能自觉地解决任何问题;他只能感受罢了。生活代替了推理,他的头脑里应该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一种平凡的、感性的、未知的和浪漫的混合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bw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