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每件事,都有个兴奋期。在这个阶段,即便需要费力坚持的事情,靠着新鲜感的惯性,做起来也特别有劲儿。可一旦过了这三分钟热度,坚持就逐渐变成了难、艰苦、不容易,到最后嘎然而止。
因此每周更1篇文,每月背5000单词,每年看100本书,诸如此类计划的落空,似乎是太常见不过的事了。以至于成功的道路上,一点儿也不拥挤。
坚持真的一定就是累的、超出舒适区的吗?有没有循环兴奋期的方法呢——
靠着“在最好的状态停一下”,我第一次尝试健身,就坚持了三个月。
✿ 最好的状态,是愉悦感大于疲惫感。
今年三月底,我和一个小伙伴办了健身的年卡,互相坦诚体重,许下互相监督的诺言。第一周,新鲜感和兴奋感爆棚,从瑜伽到爵士,从蹦床到热力舞蹈,几乎每种课我们都尝试了个遍。我的小伙伴,除了跟我一起上课外,每天都比我提早一个小时到健身房里练器械。
而我,哪怕当天还有空闲,上完一小时的课之后精力还好,即便下一节是我喜欢的课,我都是选择卷瑜伽巾走人。
当然刚开始的效果显而易见,小伙伴减重的速度是我的两倍以上,当我瘦2斤的时候,她已经瘦了将近5斤。而后来,我们从同行变成了独行。每天1节课的我坚持到了现在,每天锻炼2小时+的她已经转卖了健身卡。
其实每天上完一节课,我都知道自己“还能继续”。但我一直让我的运动量保持在,内心的放松感和愉悦感大于身体的疲惫感。这个时候,我还不需要通过心理暗示来强迫自己坚持,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 停一下,是为了“还想接着来”
在状态极佳,疲惫感尚未涌上来之前见好就收,是给当天努力留个好印象的最佳时刻。
在最佳时刻见好就收,能让你有“还想接着来”的期待感。而“还想接着来”,不就是推动坚持的最好惯性么!
类比经济学原理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称作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当你饿了的时候,吃第一个好吃的包子,你会觉得极为美味;吃第二个的时候,饱腹的满足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吃第三个的时候,包子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食物而已;当吃到第六个包子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开始厌恶它了。
所以,在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就赶紧停下来,让自己对包子口感和香味,都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等下一次吃的时候,依旧是这么美味!
坚持也是这么个事儿,不必讲求在状态好的时候一鼓作气,毕竟——再而衰,三而竭。
原本一起健身的小伙伴,追求大汗淋漓乃至筋疲力尽的快感,误以为每天达到运动量的极限,就意味着收获达到最大。然而,因此造成的肌肉酸痛,为她第二天的坚持徒增一番难度。最后,身体的疲惫感完全淹没了最初的愉悦感,以“真的是太累了”告终她的健身计划。假若她能在每次状态最好的时候就歇歇,那么下一次以及之后的每一次,都能有饱满的精力和期待感。
“先停会”这个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都适用。
我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时候,当把想清楚的部分改得自认为不错了就收手,让我的状态保持在改文章的成就感中。把一些觉得还能改进,但不知怎么改的地方先放着,并不为此感到心累。这一份自我满足感,让我下一次找到灵感的时候,能更快地进入状态。
当我们不去追求最多的收获,而是在感觉不错的时候暂停,存档的这份良好感觉便成了下一次开始的最佳动力。
就好比一场旅行,每一个景色都是在意犹未尽的时候最迷人。当你拖着将要疲惫的身躯再去探个究竟,精力的减弱也带着好感的下降,最后你会觉得,看够了,太疲惫,下次再也不来了。
✿ 发酵精力,延长坚持的周期
在最好的状态停一下,不仅是为了下次开始能有好的状态,还能发酵精力,延长坚持的周期。
下午1点,我收到报名的写作私教班通知:7月的进阶班取消,休整一个月调整状态,以保证课程质量。一直没有机会上私教班的我,其实心里挺失落的。
但转念一想,开课的老师似乎一直是这样:第一次开班是1月份;第二次3月份;第三次5月份。每一次的暂停,都伴随着课程的优化升级,内容的不断丰富。在每次训练营反馈都很不错的情况下,不是马不停蹄地追加开营,而是停下来,总结反思,以做出质量更好的课程。
留给自己一个空间,把“还想接着来”的期待感当作酵母,发酵出更多的能量。就好比看一部剧,它总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下来,让下一季的剧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写一篇文,结局出现之前常有一个转折,让故事更加蜿蜒曲折。所有的这些“留有余地”,都是以退为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想坚持,就在最好的状态停一下。
这不仅循环了兴奋期,还能延长坚持的周期,让努力来得更容易一些。
柠萌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