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散步时随手拍了一张
窗外池塘里的青蛙一直在鸣叫,彻夜不息。我三点多钟醒来时,静静地躺在黑夜里,听着它们的鸣叫声,万籁俱寂的小区里,除了蛙的鸣叫再也听不到任何一丝动静。进入四点钟以后,鸟儿的鸣叫声开始响起来了,“叽叽—喳喳—”,与蛙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交响曲。相比于我非常热爱的真正的纯音乐,这种“交响曲”的旋律并不太美妙,算是也还能够忍受吧。
我想到了“规律性”这三个字,这是前几天在阅读《领导文萃》杂志时,从一篇加强农村民生建设的文章中看到的。大意是说之前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农村的民生工作,关键是要把握好“规律性”,多顺着规律去做工作,想农村居民之所想,做农村居民之所思,而不是自己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策,那么就能够得到农村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即便在农村地区投入再多“真金白银”,老百姓也是无感的。
规律性在自然界、社会界和人性领域都客观存在:到了夏季的夜晚,池塘里的青蛙自然会鸣叫,整夜整夜不会停息,只有天色大亮了才会停下来;凌晨四点多钟以后,鸟儿的鸣叫声开始响起,之前的三点多是听不到的,一定得等到四点多以后才听得见。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反复观察体认,确定无疑总结出这一点,这便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至于在社会界和人性领域,规律也无处不在。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人性的很多规律亘古不变,显性和隐性的规律一抓一大把。大的规律就不去讲了,随便讲一个我观察到的细节:昨天早上,我穿过小区中间庭院的喷泉池去上班,喷泉池边上的角落里有一个大垃圾桶,垃圾堆得都冒出桶的边缘了。一个大约80多岁的老人站着桶边,在桶里反复扒拉挑选可资利用的垃圾,神情看上去很专注。这个场面,引发了我内心的一丝波澜。
有许多老年人爱到垃圾桶里面翻捡垃圾,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年下来我看到的不亚于四五十次。我散步的时候,经常游逛在城区的大街小巷里,看到很多形态、着装各异的老年人站在垃圾桶边上挑选垃圾。不排除极少数老年人生活窘迫,没有办法而实施这样的行为。但在当今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老年人应该是生活无忧的,地方政府也会提供兜底政策,完全不用去捡垃圾了,为什么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呢?
我认为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老年人捡垃圾这种行为,是受他们的生活经历影响并决定的。中国过去比较贫穷落后,这些老年人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困苦的环境当中,时刻受到“物质稀缺性”的困扰。这种“物质稀缺性”让他们内心产生不安全感,总想着如何来缓解它、改善它,于是便通过各种途径,从外界想方设法攫取各种物质资料,包括从垃圾桶里获取还可资利用的物质。过去我们看过听过很多新闻,报道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父母因为常常把捡来的废品带回家,把家里堆得像个废品收购站而引发父母子女间矛盾的事件,说明了老年人爱捡垃圾的行为,并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
成长环境和经历,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观念和性格行为特点,让这个人沿着一条清晰固有的道路走下去,这便是社会界和人性领域的一个规律。假如没有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思维观念,而是墨守于陈规之中,那么我们便永远无法逃脱自我设限的藩笼,而是受到年轻时成长环境经历影响所形成的思维观念束缚,终身在低层次的世界里打转并不得解脱,最后与现实的世界脱节,与他人生活在巨大的不同中,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可悲可悯吗?
要不断在掌握人生很多领域的规律性上下功夫。
讯飞语音输入90分钟,全文138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