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74394/41918b201c2fb72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74394/a0968524783a4fc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74394/ea896be0795fbb69.jpg)
文/余光
与其他文学爱好者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生长在全国闻名的沙家浜镇,是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宣传沙家浜,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6年10月,当时我还在一家企业里当会计,也许是爱好新闻写作的缘故,镇政府把我从企业里抽调出来,负责编写《沙家浜镇志》,在长达八年的编写过程中,除了圆满完成镇志的编纂工作并正式出版之外,还与人合作完或了文史汇编《沙家浜革命斗争故事》和散文集《情留沙家浜》。最有影响的是,接集整理了有关“沙家浜”的大量文字资料,从而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不断地完善、充实和提高。所有这些付出,都为我以后的写作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令我难忘的是,以前总以为许多不顺心的事以及人生坎坷,竟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当过农民、生产队会计、水利工程员、团支邵书记、扫育干部、民办教师等,还干过挑担、装垃圾、罱河泥等重活脏活,是农村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农村。
其实,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我并没有什么苛求,每当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有所思有所悟,将其变成文字,日积月累,也就成了一种资本。以前我从未有过发表文学作品的念头,我认为发表文学作品是作家们的事,似乎与我无关,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捉弄人的,你越是不想它,而它往往就会闯入你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作家,他鼓励我写一些文学作品,从此,我开始与文学结缘。
其实,压根儿我不过是个文学爱好者,作品大多是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散文诗歌,不登大雅之堂。1999年上半年,上海《大江南北》杂志连载了我的纪实文学《叛道者》,与人合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心驰神往沙家浜》发表在《世纪风采》上,并获得江苏省国庆30周年征文二等奖,另外一篇报告文学《美丽富饶沙家浜》也于2000年发表在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铁军》杂志上。这一年,我的文学兴趣一发不可收,于是就有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沙家浜人》。2001年在纪念《大江南北》复刊15周年之际,我被这家杂志杜评为“优秀作者”。
使我十分欣慰的是《沙家浜人》书上市以后,竟十分畅销,第一次印刷2000册,不足半年已销售一空,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丁芒专门为《沙家浜人》题了一首散文诗。
继《沙家浜人》出版以后,先后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了散文、报告文学集《在阿庆嫂的故乡》和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集《沙家浜昨夜风云》,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沙家浜”至今已成了新四军的代名词,”提起太行山,想起八路军;提起沙家浜,想起新四军。”这已成了许多人的共识。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沙家浜是常熟的、中国的、世界的,中国只有一个沙家浜,世界只有一个沙家浜。”细细品味这句话,貌视夸大但实际上并不过份。因此,写沙家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沙家浜鼓与呼,用沙家浜精神激励国人,是所有文学工作者的共同义务。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74394/0728f4ebe128eed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