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兰
“自我启发”,是一堂哲学课,没有一定的阅历是体悟不到哲学家的思想的。
我以前看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感觉他把一切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解释为“自卑”。今天读了完《被讨厌的勇气》才知道,“自卑”是普遍存在的,而“自卑情结”是那些囿于条条框框,没有勇气走出自己陷入的迷思当中,出现各种怨恨恼怒烦的症状。即自卑是健康的,自卑情结是以自己的某个缺点作为借口,从而不去努力,维持现状。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似乎有种破迷开悟的感觉。仿若以前带上了墨镜,看什么都是模糊一片,现在摘掉了墨镜,世界如此简单,幸福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欢喜雀跃!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首先,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对于老师和父母来说,学生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欣慰,但是不要过于追求学生和孩子的认同而导致不幸。毕竟,他们活着不是为了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待而活着。
我突然想起某一天下班很晚回家,身心疲惫,看到夫君在用电脑下象棋,而两个孩子还没洗澡,我的一股无名之火就腾地冒上来,开始唧唧歪歪说些冒犯夫君的话。夫君一开始任凭我说什么,最后他说了一句“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而要问你给国家做了什么!”这真是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我为何总是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是因为我把人生谎言奉为圭皋!是的,“工作狂”是人生谎言!我不能因为工作就逃避家庭、育儿和维系夫妻关系的责任!对于“ 他人”而言,我需要做到信赖和贡献!
其次,身为老师和父母,都没有太多能量背负他人的命运。做班主任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班级的救世主,期望整个班级和谐团结、友爱互助、一起为班级出谋划策。可是越推着学生往高的阶段走,我越感到无力,学生越叛逆!
我以为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就能赏罚分明。原来根本就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因为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还容易催生人对外界的认可。另外,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即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而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上下级似的“纵向关系”的证明,自卑感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记得有一天,我在朋友圈写了一些做班主任的一些感想,其中表扬了班级努力学习、行为习惯良好的同学,结果某些不学习、经常迟到还搞恋爱的同学说我不尊重他们,说我间接骂了他们的家长……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啊!我因为这件些事哭了几次,感觉自己很不幸,很悲催!
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多么傻啊!学生不愿意学习,我是没有能力背负他们太多命运的,就像我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当我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而去。我所能做的,就是:我有选择怎样做人的自由,不害怕被学生讨厌,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学生而活!因为我并没有太多能量背负他人的命运。每个人只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谁也无法干涉和强迫!否则,伤害就开始了!
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边界感和课题分离超级重要:不妄加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妄加羁绊自己,尤其是面对亲密的人,更是应该界定边界。
最后,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是成点的连线,而不是一条线。我们一切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成为更好的自己)。②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自我价值的接纳)。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而很多时候需要在孤独里成全。一切烦恼和幸福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而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致力于与一个人发展起横向关系,即真正从心底里认为所有人都平等。此时,还要学习关于放下别人的课题:选择自己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根本无法左右;看到自己的脸别人怎么想与自己无关;某人不讲理是某人自己应该处理的问题,我们既不必讨好,也不必委曲求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历史的意义;接纳对过去及现在的自己,对未来持开放态度,对于没有效果的行为要不断修正、不断优化、不断进步,并相信未来可以变得更好并为之努力!
所以,重点是活在当下。过去是过去,未来还没来,把行动付诸当下最要紧。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只要每个刹那都是幸福,那么整个世界就是晴天!
网友评论